□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杨家山里,一片被青山围绕的丘陵地带,六个村庄星罗其中,凭借着险要的地势,成为抗战时期的红色堡垒。
就是这片山区,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革命摇篮,发生过很多动人的故事。半岛全媒体记者探访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深入了解抗日根据地,通过负责人的讲解和大量的史料记载,再现硝烟弥漫中,勇敢的党员以及村民凭借机智和信念与日伪搏斗、完成情报传递等的英雄事迹。
名不虚传
保护党组织的红色堡垒
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一村,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
午后的阳光炽热,显得基地里的红旗更加耀眼。长长的通道上,雕刻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杨家山里来时的路。
左侧,便是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一度,对“杨家山里”的名字感到好奇,杨家顾名思义与杨姓有关,那么山里什么山什么里呢?
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副职负责人张文君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杨家山里是由东南崖、西北庄、大下庄、墩上、黄泥巷、上沟6个村组成,位于铁橛山、月季山、睡牛山三座山峰中间的丘陵谷地,易守难攻,由于90%以上的老百姓姓杨,所以统称为杨家山里。
一进入展厅,迎面可见的,是一面墙雕。
16位抗日英雄,身份不同,动作不同,他们有的举旗呐喊,有的举枪冲锋,有的举着大刀前进,有的则提着竹篮奔波于崎岖的山路之间……
他们是英雄,也是英雄代表,一批批爱国党员与村民,尽自己所能,为抗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自左侧起,展览开启,分为了“日军铁蹄、践踏国土”“中流砥柱、使命担当”“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红色堡垒、铜墙铁壁”“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五大篇章。在第一篇章,我们就可以看到杨家山里1938年时的地形图,在碧绿的山脉间,只有几条大路通往各个村庄,深山养育了杨家山里人,也保护了山里的村民。
讲起村民抗日的故事,张文君非常动容。
2019年,在展厅筹备时,学播音主持的张文君便来到了这里,忙碌的筹备使得她深刻地了解到了英雄们的不朽事迹。430平方米的布展面积里,是杨家山里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红色堡垒、交通枢纽和革命摇篮三大作用的原因和经过。
6年的时间里,展厅累计接待参观学习3200余场次,32万余人,讲解了这么多遍,张文君仍然声情并茂,讲到感人之处,还是会热泪盈眶。
那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1月到2月,日军分3路侵占杨家山里周边地区。当时铁橛山的南边是诸城县、北边是胶县,两县的交界处统称为诸胶边地区,杨家山里就位于诸胶边地区的中心地带,并且是胶东、滨海两大战略区的结合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战初期,由于日伪顽的层层封锁,加之杨家山里及周边没有党组织的领导,胶东、滨海两大战略区间的人员、物资、情报、武器等,无法通过杨家山里直接传递,需要绕道渤海区、鲁中区,历经20多天才能到达。
为打通两大战略区的联系,1938年8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作出指示“开辟鲁东南工作”,同月,八路军总部发布命令“开辟铁橛山一带的工作,打通鲁东南地区与胶东地区的通道”。
1939年3月,滨海战略区中共胶县工委成立,1940年3月,胶县工委遭破坏后,转移到杨家山里东南崖村继续开展工作。1941年7月,中共胶县特区委成立,代替胶县工委职能,常驻东南崖村。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1942年9月,胶东战略区在杨家山里西北庄村成立中共胶南工委,一时出现了两个县级党组织同时常驻杨家山里、仅一河之隔的独特现象。
抗战期间,5个县级党组织先后常驻杨家山里,从未发生意外,杨家山里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革命摇篮,被称为当地的陕甘宁、小延安。
红色堡垒,名不虚传!
不怕危险
做一盏革命的小油灯
展厅里,令人动容的,还有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年轻的面孔是党员,也是守护一方的英雄。杨凌波,是从杨家山里走出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也是展览中多次提到的共产党员。
他于1919年出生在杨家山里东南崖村的一个农村家庭,1938年6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胶县分部成立时,他就是发起人之一。1939年6月,经胶县工委组织部长邱也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杨家山里第一位中共党员。1939年9月,在杨凌波主持下东南崖村党支部成立,这是杨家山里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也是中共胶县工委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而他家也就成为了县级党组织在杨家山里及周边开展抗日活动的主要联络点和落脚点。
这不危险吗?当然危险,但他们不怕,正如他在90岁高龄时曾说的那样:“在当时那么大一片敌人统治的黑暗地区,我就是一盏革命的小油灯,最终坚持了下来。”
胶县工委遭敌破坏后,革命工作一时陷入低谷,七分区委书记、组织委员相继脱党,只有宣传委员杨凌波孤身一人,坚持战斗。为和上级取得联系,他昼夜奔波200多里,冒着被捕的危险前往日照,与中共五地委取得了联系,并带着“长期隐蔽,慎重发展,积蓄力量”的指示回到杨家山里,为重建党组织做准备。1941年春夏之交,中共胶县特区委成立,杨凌波任书记,自此,杨家山里又有了我党的县级组织。
抗战期间,他先后担任中共胶县七区委宣传委员、胶县特区委书记、诸胶边工委副书记、诸胶边县县长、珠山县县长等职务。
还有一个重要的民兵组织,值得一提。
20世纪20年代末,杨家山里6个村成立了“联庄会”。1938年春,杨凌波的父亲杨焕林在其外甥陈炳毅的建议下,和墩上村的杨风池一起把杨家山里6个村的“联庄会”组织起来,成立“团练”。“团练”诞生后,通过多种途径添置枪支弹药,“团练”具备了退可守、进可攻,主动打击敌人的强悍战斗力,结束了势力单薄任人宰割的局面。
“团练”队员经历过生死考验,一举夺得圈里大捷。
1940年10月23日拂晓,国民党姜黎川部三团近千人向铁橛山北面的圈里发起猛烈进攻。唇亡齿寒,杨焕林立即组织300多名“团练”队员火线支援,经过3天激战,先后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敌人100多名,杨家山里仅2人受伤。经此一战,杨家山里“团练”威名大震,进一步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团练”成立后,日伪顽一直企图瓦解、消灭“团练”。为加强党对“团练”的绝对领导,1942年5月,“团练”在胶县特区委书记陈炳毅的指导下,改造成为联防大队,杨焕林任大队长,大队部设在杨焕林家。联防大队成立后,通过采取一系列整顿措施,杨家山里6个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战斗整体,成为完全由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抗日武装力量,杨家山里从此成为坚强的红色堡垒,在铁橛山上竖起了抗日自卫的大旗。
四则故事
十双筷子不易断
在当地,有句俗语:一双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而这十双筷子,是一双一双组成的。
展览中,四则《山里人民:一心向党情深意浓》的感人故事,令参观者驻足。
张文君说,在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党政军民精诚一心,克敌制胜,而根据地人民则紧紧依偎在党的身边,同频共脉,投身革命,他们拿米当军粮,裁衣做军装,勇于奉献牺牲的精神令人动容,人们至今铭记的,在革命老区杨家山里这片红色热土上涌现出的感人事例,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细节,每当忆起,无不让人情感翻涌,身热心暖。
第一个故事:一双老山鞋。
那是1940年5月,中共胶县工委在东台头村遭敌偷袭后,工委决定派组织部长刘夏峰只身前往数百公里外的莒南,当面向地委汇报情况,领取地委指示。然而,刘夏峰的鞋子已经破得没法穿了。
为确保完成任务,刘夏峰找交通员杨希滋借锥子补鞋。看到刘夏峰的一双鞋已经分别露出了三个脚趾头,杨希滋很是动容。当得知刘夏峰借锥子的本意时,20岁出头的杨希滋二话没说,就要把娘给缝制的老山鞋拿出来送给刘夏峰。这双老山鞋是娘专门为他做的,曾叮嘱他以后留着娶媳妇时穿,因此,这双鞋,平时杨希滋也不舍得穿。但他知道,此时的刘夏峰更需要这双鞋。
面对山里人民的无私情怀,刘夏峰非常感动,但他深知杨家也不富裕,他紧握着杨希滋的双手说:“老山鞋是你娘节衣缩食给你做的,我不能要。”坚持要修补自己脚上的旧鞋子。
杨希滋多次推让后,拥抱着刘夏峰动情地说:“穿上老山鞋,你是在为革命舍生忘死呀!穿上老山鞋,往后咱们一起对敌斗争会更有劲头。”
刘夏峰最后接受了杨希滋的好意,他穿着老山鞋完成了任务,后来,这双凝聚着鱼水浓情的老山鞋,刘夏峰在转战革命的过程中一直保留了好多年。
第二个故事:一间老堂屋。
胶县工委遭敌破坏后,工委成员们没有住处,国民党顽固派日夜搜捕,危机四伏。为继续开展工作,工委成员刘夏峰、耿诚等转移到杨凌波家中,杨凌波一家人冒着生命危险,让出堂屋给工委的同志住,节衣缩食,把家中仅有的小米和玉米饼子让给工委的同志吃,自己和家人因陋就简住进厢房,悄悄吃地瓜干和野菜。
“留出好的地方给革命同志住,留出好吃的饭菜给革命同志吃,他们为革命家不顾,命不要,我们还有什么舍不得。”当年杨凌波说过的这句话,晚年时,他们仍然记忆犹新。短短的一句话,杨家山里人民的情与爱全部显现。
第三个故事:一袋小黄米。
那是1941年9月的一天,受派到杨家山里工作的中共胶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杰三住进西北庄村杨洪运家,杨洪运的母亲是位年迈体弱又染病的盲人。了解情况后,王杰三当即取出随身带来用以糊口的一袋小米,叮嘱杨洪运为母亲补养身子。杨洪运母亲知道后,说什么也不收。王杰三动情地说:“大娘,共产党在杨家山里组织开展对敌斗争,你们抛家舍业,牺牲奉献,正是你们给予的无私帮助,我们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要是没有你们做后盾,我们不可能有对敌斗争的胜利,小米你留着,我去山里挖野菜,一样能充饥干革命、打敌人……”话语不多,却充盈着共产党人对普通群众的大爱,这种大爱是党筑牢革命基础的根本,是党在任何时期一步步取得胜利的关键。抗战时期,杨家山里人民诸如此类爱党拥军的事例举不胜举。
第四个故事:一声老干爹
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杨家山里人民与党同心,与军并肩,机智果断,御敌于外,在这个过程中,彼此智勇多谋,“一声老干爹,党群一家人”的故事,就彰显着不凡的智慧。
故事就是发生在杨洪运家。当时王杰三在西北庄工作期间,日伪军到处搜集情报,抓捕革命者。一次,一帮日伪军荷枪实弹来到西北庄挨门挨户对村民进行盘查,王杰三作为外来人,随时有暴露的危险,危急关头,杨洪运的父亲杨史来机智地喊了王杰三一声:“干儿子!”王杰三立刻会意,立刻回了声:“老干爹!”亲昵的称呼巧妙地避过了敌人的严密搜查。1943年春,胶南工委书记于光也通过拜上沟村杨清环为“干爹”的方式,机智地得到一个“合法”身份,在杨家山里开展革命工作。
故事虽小,却集腋成裘,组成了杨家山里抗日战争的坚强后盾。
后方基地 多次助力大型战役
“前面提到的圈里大捷后,杨家山里一直是周边地区的战斗堡垒,更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他们再次卷土重来”,张文君说。
时间来到1944年5月,国民党山东保安第一旅姜黎川部三个团一千多人,偷袭抗日堡垒杨家山里,事前姜曾派人化装到杨家山里窥察。
5月13日夜,姜黎川纠集千余人,分3路合击杨家山里6村。夜里10时许,姜黎川令其所属一团韩福德部自南、二团方本状部从东、三团刘德泉部自西,分3路合击杨家山里6村。潜伏于东南崖村的敌兵首先鸣枪,并在几家房屋上放火,造成村内混乱。霎时间,村内外枪声四起,火光冲天,东南崖村民防当时猝不及防,加上寡不敌众,只得边打边退,冲出包围,撤离山里。几小时后,东南崖、大下庄、黄泥巷等村被敌占领。上沟、墩上、西北庄的联防民众与敌人浴血奋战,坚持到次日上午。战斗中,上沟村70多名青壮年在村北山坡上一道壕沟内,以40多支土枪土炮,拼死抵挡300余名敌军,打退敌人数次强攻。杨家山里失守,惨遭蹂躏。
6月下旬,八路军滨北军区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刘西元率部攻打姜黎川部,讨李战役左纵队进入王台以南、市美以北地区,一举攻克姜部主要基地市美,姜黎川率部仓皇逃窜,时隔一个月,“红色堡垒”杨家山里重新回到人民怀抱。
这是整个抗战期间,杨家山里第一次,也是只这一次被敌人侵占。
而其中提到的讨李战役,也是胶南当时非常重要的一次战役。
根据基地提供的纪录片显示,1943年3月,李永平率部投靠日军,改编为滨海地区警备军,自此更加肆无忌惮地搜刮剥削,当地百姓人民苦不堪言。为了打击李永平部的嚣张气焰,1944年7月,滨海军区决定发动讨伐李永平战役。
时任滨海军区军分区侦察科长凌少农回忆说:7月23日,我军在两城至王台以南百里战场上,同时对李永平部发动猛烈进攻,右纵队滨海6团由两城西北集结,分三路发起进攻;左纵队由市美地区出发,并猛插李永平部心脏地区于家官庄。29日,左右两路纵队在于家官庄以西地区胜利会师。至8月5日,我军连续战斗37次,连克大小据点40余处,拔除碉堡,连续打垮敌伪自诸城、胶县、日照、泊里等多次增援,毙伤敌伪380余人,俘日伪军300余人,击毁汽车6辆,缴获近400件轻重武器和大批物资,收复了诸胶日边大片土地。
延安《解放日报》在山东捷报的社论中特别指出,滨北讨李战役,在整个战争的组织与军民合作上成绩特别显著,如此密切的军民关系和健全的组织工作,是敌后根据地的胜利之道。
讨李战役期间,包括杨家山里及周边地区的7000多名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为战斗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开国少将贾若瑜将军曾在回忆录中深情地说:杨家山里抗日武装队伍和人民群众,在我们坚持诸胶边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岁月里,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给了我们大力支持,真正成为了我们这支部队的后方基地。
抗战期间,杨家山里6个村400多户村民就有200多人参加革命,40多人英勇牺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