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厦门日报】
最近,一股“窝囊旅游”风潮在暑期旅游中流行起来。其实,“窝囊旅游”并不是贬义,而是对“摸鱼式出游”的戏称——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走、能不出汗就不出汗。在炎炎夏日里,这种“低能耗”玩法颇受一些年轻人的青睐。
业内人士认为,与“特种兵旅游”不同,“窝囊旅游”以“怎么舒服怎么来”为主,让年轻人在高强度工作与快节奏生活之下,从旅行中获得纯粹的放松,而非增加“任务式打卡”的疲惫,这应该是“窝囊旅游”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原因。
推出“窝囊旅游” 景区门票销量大增
“窝囊旅游”玩法中,最先出圈的是“窝囊爬山”。国内不少景区都修建了登山电扶梯,游客可以轻松登顶。在杭州淳安天屿山观景台,全长300多米的三段自动扶梯直通山顶,扶梯两侧喷洒水雾。在仙气飘飘的氛围中,游客不知不觉就到达了山顶。过去登顶要步行约3000米、耗时约50分钟,现在只需10分钟左右。看过山顶的风景后,游客还可通过水滑梯滑回山脚,实现全程“低能耗”游玩、赏景。
“窝囊漂流”紧随其后走红。在浙江安吉龙出没大峡谷景区,游客穿上救生衣,直接在水里躺平,顺着约800米的河道轻缓漂流而下。与许多传统漂流项目相比,“窝囊漂流”不用划船,更不用尖叫,甚至有游客笑称“漂着漂着就睡着了”。
“去哪儿旅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推出“窝囊旅游”体验的景区,门票热度显著增长。以因“扶梯看山景”出名的杭州淳安天屿山观景台和浙江台州神仙居景区为例,门票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2.4%和36.4%。同期,淳安在该平台的暑期酒店预订量增长了24.3%。
喜欢这种玩法 年轻人成消费主力
年轻人是“窝囊旅游”的主力军。去湖州旅行时尝试过“窝囊蹦极”的00后女孩李欣(化名)说:“摆拍式蹦极还挺特别的,我甚至能对着镜头比耶,落地后腿不软、心不慌,还收获了一组‘勇敢者’的照片。谁说蹦极一定要尖叫?我就这样‘优雅’跳完,挺好的。”
见身边不少同学、朋友都在“窝囊旅游”,大学生陈明(化名)也心动了,打算去长沙方特体验一把“窝囊过山车”。“我从小就怕失重感,每次与朋友去游乐园,都只能在外围区域等候,特别没有参与感。最近,我在网上查了攻略,说这种‘窝囊过山车’速度慢、不翻转,全程能笑着跟朋友聊天,结束后还能拍张‘假装刺激’的合照发朋友圈,就不用当‘游乐园边缘人’了。”陈明说,这个暑期,他一定会抽出时间去体验体验。
观点
如果没有创新玩法 游客早晚会“敬而远之”
对于“窝囊旅游”走红现象,厦门旅游培训中心副主任、市旅游行业专家库专家彭璠认为,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朝个性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态势发展,只有更强,没有最强。从背包客、“搭子游”到现在的“窝囊旅游”,都说明了“无个性不旅游”,这也向旅游目的地发出强烈信号:如果不创新玩法,游客早晚会“敬而远之”。
“旅游目的地必须从游客的角度精心、精细、精准地做好公共服务。”彭璠说,眼下,旅游服务比拼的不只是个人服务、企业服务,还有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准。“暖心的旅游公共服务还要渗透到街区、社区和闹市区,因为当下的旅游早已不限于景区。”
“旅游具有让人增长见识的作用,但往往有人过于放大旅游的教育功能,形成‘说教式旅游’。‘窝囊旅游’也说明,旅游更需要带给人放松、开心的情绪价值。”彭璠说。
国内这些地方提供“窝囊旅游”
⇊
广西桂林:游客可身着救生衣随波逐流,于山水间静赏奇峰罗列、云卷云舒。穿上救生衣、戴上安全帽就能躺着开始漂流,主打惬意自在。
游客在广西桂林猫儿山体验“窝囊漂流”。
浙江天屿山、神仙居、白云山公园、东海灵岩山:这些景区均推出了“窝囊爬山”,用电梯代步轻松上山、滑车滑行悠然下山,让“风景一帧不落,山路一步不爬”成为现实。
游客在杭州天屿山体验“窝囊爬山”。
长沙方特、南宁方特:推出“窝囊过山车”,摒弃刺激翻转,全程速度缓慢,非常适合“胆小却爱玩”的年轻人体验,在平稳滑行中享受欢乐时光。
游客在长沙方特体验“窝囊过山车”。
厦门晚报记者 郭舒晨
实习生 周世杰
图/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