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组东门礁的今昔对比图,与大家分享。
东门礁是我国南沙群岛九章群礁东北部的一个暗礁,礁盘面积不大,呈椭圆形,仅有2平方公里,南北长2公里,东西最宽1.9公里,因礁盘中央潟湖东端有一出口而得名,人称“南海国门第一礁”。
九章群礁由20多座岛礁链组成,群礁中比较有名的岛礁分别有赤瓜岛、景宏岛、染青沙洲、牛轭礁、鬼喊礁等。东门礁距九章群礁最东端的牛轭礁19公里,距最西端的赤瓜岛30公里,西侧距越占景宏岛17公里。
2013年前,东门礁没有陆地,只在退潮时有少量沙洲和礁石露出水面,水深大约1-3米。附近海域是我国的传统渔业区,我国渔民常年在礁盘从事渔业生产。
1988年我国开始进驻东门礁后,终于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从开始10平米的茅草竹棚到后来380平米的混凝土礁堡,再到后来0.08平方公里的东门岛屿,几代人用青春见证了中国基建的奇迹。
第一代,10平米的“海上茅草屋”,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对抗狂风。
1988年南沙海战后,我国进驻东门礁。可这礁盘没有陆地,怎么办?战士们站在齐腰深的海水中,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在礁盘上打钢钎、架竹竿,用沥青封顶搭出个10平方米的“竹棚高脚屋”。这屋子离海面有3米高,风一吹就晃,台风天里,战士们得用身体拉住屋顶,否则“竹棚高脚屋”很容易被台风吹跑。
屋里更简陋,一张行军床、一台手摇发电机、一箱蜡烛,连淡水都要靠补给船定期运送。洗澡只有等下雨天。
有位老兵回忆:“太阳大时,礁盘晒得能煎鸡蛋,屋里像蒸笼;雨季下雨天,整个茅草棚四处漏水,晚上根本睡不着。”
可就是这样的“家”,战士们硬是坚守了多年。
第二代,铁皮屋里的"抗风斗士"。
1990年代,为了改变驻岛条件,国家投入资金开始升级守礁设施。
第二代高脚屋采用槽钢作骨架、铁皮当外墙,多根钢柱深扎礁盘,抗风能力提升到12级。这个30平米的"铁皮盒子"虽然冬冷夏热,但终于有了像样的宿舍、厨房和储藏室。
战士们兴奋地在铁皮墙上刷出标语:"人在礁在,国旗永在!"
铁皮屋最难受的是大太阳天,太阳能晒透铁皮,室内温度能飙到50℃,鸡蛋打在钢板上1分钟就能烤熟。但驻礁官兵自有妙招,他们把海水泼在铁皮屋顶降温,用礁盘珊瑚石砌成"冰箱"储存食物,甚至发明了"礁盘健身法"——在狭小空间里做俯卧撑、举哑铃(装满海水的矿泉水瓶)。
2004年铁皮屋扩建前,铁皮屋战士共守护东门礁13年,见证了无数个与台风搏斗的夜晚。
第三代,水泥礁堡上的"南海堡垒"。
2004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东门礁迎来历史性变革。
工程兵在礁盘上建设了380平米的混凝土平台,建成集生活、防御、观测、巡逻于一体的现代化礁堡。这个相当于三个篮球场大小的"海上城堡",不仅有坚固的防弹外墙、独立的淡水净化系统,还配备了卫星电视、健身房和蔬菜温室。
特别是蔬菜温室,虽然面积不大,产量不高,但能让战友们吃上新鲜菜,比过年还开心。
礁堡终于有了绿色植物,以前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第四代,2013年的“鬼斧神工”,南海多了座“不沉的航母”。
真正让世界震惊的,是2013年后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国通过吹沙填海技术,在东门礁礁盘上造出了0.08平方公里的陆地,在礁盘上开挖了航道和港池。
如今的东门礁,不仅有坚固的混凝土礁堡,还有直升机平台、蔬菜大棚、太阳能电站,以及能停靠轮船的码头。昔日的"海上孤礁"终于变成了南沙战略支点,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几代守岛官兵的“家”,是我国南海从“有礁无驻”到“有效管控”的缩影。第一代高脚屋的竹竿,撑起了守礁的脊梁;第二代铁皮房的钢柱,立起了捍卫主权的决心;第三代礁堡的混凝土,浇筑的是大国崛起的底气。第四代海上岛屿,是我们几代官兵用青春浇筑的"海上长城"。
从竹棚到岛屿,变的不仅是居住条件,更是一个大国守护领土完整的底气与能力。
从东门礁到东门岛的数据变迁:
第一代高脚屋:10㎡/竹钢结构/抗风能力弱/1988年
第二代高脚屋:20-30㎡/钢结构/基础防风/1990年
第三代礁堡:380㎡/混凝土/永久性建筑/2004年
东门岛屿:0.08平方公里/海上森林/城堡综合大楼/直升机平台/雷达站/信号铁塔/码头/2013年
(夏安/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