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我与韩斌、冬郎、骏畅三位好友相聚前往固阳县进行为期一日的田野考察之行。路线行程是我提前规划好的,访古路线集中在怀朔与银号两乡镇境内。我们一行前后去了六处包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次是怀朔镇的账房塔三角城址、汉外长城南线段、大盛魁福胜太分号旧址;银号镇的前公中鹿回头岩画、银号錾字石、石家碾房古城址。这些文物遗址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清末民初,包含了岩刻、古垣、城障、商号等类型,反映出图腾崇拜、边塞风云、商贾通衢、筑堡御匪、摩崖石刻等珍贵的北疆区域内的历史文化。
三月下旬的后山一带冰雪还未完全消融,大家行走在布满杂草的土地上,顶着阵阵烈风,怀着激动的心情找寻这些古迹。当看到这些遗存时早已忘记了路上的疲惫,在拍照留念的同时还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独特视角去拍摄记录下各自所见,在身临其境的氛围烘托下抒发情感、怀古论今。
田野考察行程
我们在固阳县一家烧麦馆吃过早后来到的第一站是位于怀朔镇的账房塔三角城址。由于这里处于一片空旷地带,下车来自四面的阵阵裹挟着黄尘的寒风扑面而来,感受到了大后山的“热情款待”。还在这样的大风天我们早已习惯,没那么矫情、没那么多牢骚。
据账房塔三角城址文物保护石碑碑文记载,城址位于固阳县怀朔镇账房塔村南1千米处,俗称为土围子或三尖城,平面呈三角形,黄土夯筑城墙,夯层厚约10—15厘米左右,呈斜线状马道逐层而上。猜测此种筑墙方法,可用小车直接将夯土从底运到顶,快速简便。东墙长97米,残高2.7米,西墙长98米,残高2.9米;南墙长86米,且南墙中部设门,门宽8米。城址三角均有角楼,现只有北角楼保存完好,平面近圆形,直径3米,残高1.1米。在南门左下脚处,有一土坯垒砌的长方形体状土台,东西长5米,宽0.8米、残高0.75米。在城内大门西侧,靠近城墙内侧有残存一土屋。民国时期为防护匪患,生民筑城以安身立命。
离开三角城后,一路向东行驶不远来到了汉外长城南线遗址固阳怀朔段。

据汉外长城南线文物保护碑文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为防御北方匈奴而修筑。《史记•匈奴列传》载:“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卢朐。”长城东南起自武川县乌兰不浪镇阿路康卜西山南麓,自银号镇石兰哈达村东北部进入固阳县,经东公此老、卜塔亥、达茂旗乌克兰忽洞、西河、那仁包力格、巴音珠日和进入乌拉特中旗。长城墙体多为土筑,于地表现呈低矮的土垄状,底宽2~12米,残高0.2~1.8米。长城内侧修筑大小两种障城,小城依附于长城墙体,大城建筑在南部;烽燧修筑于墙体内侧
山丘顶部,包头境内全长135千米,沿线分布障城20座,烽煫42座。
这段汉外长城墙体保存很差,大家观察片刻、沉默片刻,便继续前往了下一个目的地——大盛魁福胜太分号旧址。


这处大盛魁福胜太分号旧址我之前来过两次,分别在该遗址文物修缮前后,这次带领好友再次来到这里,感慨颇多,首先是能和志同道合的友人相聚前往是美好、值得珍惜的,抛开谁懂谁不懂,能沟敞开心扉去交流,将自己的视角、格局放大,更是难忘和永生去追求学习的。
通过行走观察发现,大盛魁福胜太商号旧址现仅存一座六孔石窑,位于东补号村以北山沟中西侧缓坡之上。石窑坐西朝东,分1—6号石窑,其中,1号窑洞宽2.0米,高1.65米,进深4.1米;2号窑洞宽2.5米,进深4.9米,高2.5米;3号窑洞宽2.8米,进深4.8米,高2.5米,内有一火炕(2.8米*2.2米*0.6米);4号窑洞宽2.6米,高2.5米,进深5.4米;5号窑洞宽2.7米,高2.5米,进深5.5米;6号窑洞北墙东至西1.75米处设门,宽0.9米。
其中,1、2石窑之间不通;2、3石窑之间相通;3、4石窑之间不通;4、5、6石窑之间相通。其中2、3号石窑安装上了复古门窗,其余几孔石窑内部地面、墙体、火炕被打扫的干净无杂物,得益于地方有关文物保护部门修缮工作的成果。石窑东侧发现残留院落基址及少许建筑基址残留下的石块,推测为文保碑文中提到的豆腐坊、缸坊或酒坊残存。窑洞前院子左右两侧有院墙基址,宽0.8米。南侧可见便道遗迹,旧址周围地表见有白瓷片、青花瓷片等。商号旧址四周杂草丛生,其中一种野草被当地人称为“席麻”。旧址所处山沟中部有一新南向北的较为宽阔的河漕,应为以前旅蒙商人进入后山一带途径的一条商道,福胜太分号更像是充当着给这些去后草地或外蒙做买卖的商队一座驿站。现该河槽早已遍布杂草,行人及车辆均无法通过。河槽以东山坡下发现有一眼较大的石砌水井,是否与该分号有关待考。

清初,固阳为茂明安和乌拉特后旗驻牧地,以垦地属萨拉齐厅,隶归绥道;民国八年(1919年),为适垦务建固阳设治局;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固阳县,在此期间,一批又一批来自山西以周边省份的贫苦百姓以走西口的方式来到塞外落脚,在一道道土梁下开凿简陋的窑洞谋生。扎根在后山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些具备经商天赋的人们尝试与后山一带草原上的扎萨克王公、牧民做起了买卖,逐步学习蒙语、了解蒙族习俗为前提,演变为活跃于往返与包头老城与固阳之乃至外蒙大库伦(大圐圙,今乌兰巴托)、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买卖城”、“佛城”等地以肩扛、驼运为主的旅蒙商贩。在这些商贩中有一些以诚信为本、头脑机灵、吃苦耐劳之才脱颖而出,在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积累下可观的原始积累后,陆续在包头老城(现东河区)及固阳旧城(广义魁)和周边一带开设商号、做买卖。

前公中鹿像石文物保护碑文记载,鹿像石凿刻在银号镇 前公中村东北部山梁凸起于地表的岩壁上,1979年秋调查发现。画面为挺身回首的雄鹿,双耳上耸,体态健壮,形态柔美,比创匀称,构图简练,为岩画精品之作。蒙古高原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聚居之地,有大量岩画遗存,内容以人物、居住、放牧、狩猎、骑马、车辆、舞路及各类动物形象为主,鹿岩画尤其多见,是北方游牧民族人民生产、生活、文化状况的形象记录和生动写照。鹿是人们心目中的“仁善”、吉祥动物,在古代被视为是灵物,甚至以鹿作为部落图腾崇拜。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译音,意为有鹿的地方,由此称鹿城。
烧卖是硬早点,后来大家在中午也未感到饥饿(即便感到也不好意说,毕竟车上没零食,哈哈),我们一鼓作气,继续前行,于当日下午14点多来到了银号石刻。现在前往这处石刻的路很好走,导航搜索便能前往,也让这处“神秘石刻”会被更多的人群去了解,当然前提是喜爱,一些搞破坏擅长到此一游缺德涂鸦的乌合之众除外,这里不欢迎你们这类群体。
据银号石刻文物保护碑文记载,石刻位于固阳县银号镇毕气沟内小窑子村东南2.5千米处,面积约200平方米,为清代、民国时期刻制。石刻分布在大小不同的50余块石壁上,画面分为20组150余幅,石刻为花、草和蒙、藏、梵文三种文字“六字真言”等内容。山上建有庙宇,现已消失。相传,庙宇是广觉寺(五当召)派出单位,为征税、纳租及组织佛事活动而设置。2007年在原址上修建新庙,发现原庙柱础石和两块石刻佛像。
我在阅读《银号鑽字石头》一文中(作者:李福)了解到,银号錾字石位于固阳县城东的银号乡境内,从银号乡政府所在地往东,沿毕齐够到石家碾房,折向偏南经福义魁村脑包沟前行,在距离岔沁口子(一山口,此处仅居住一杜姓农民)一千五百米左右北山阳坡脚下有一处刻字遗址,这里河谷两岸青山夹峙,绿水长流。河谷北岸整个山体底阳面,山石成林,或坐或卧,如卧牛,如睡象,如天梯,如堵墙。庙址墙基有一布满文字和莲花石刻的大卧石。大卧石以东40米以及其西200米的范围内,无论是立石、悬崖,还是平卧的山石,只要能刻字的都是石刻阳文文字,大者有30*60平方厘米,小则3厘米见方。不少字从山沟里仰望即可看清,明晰可辨。阳山山脚下有一处古庙遗址,半堵石砌庙墙现仍留存,墙面平整,砌石间拉缝合理,放埽(sào)恰到好处(砌体的砌面和水平面的夹角大于九十度为放埽,即墙体下宽上窄),这可看出当年砌石工艺的高超。编修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绥远省志》载:“东境毕气(齐)沟山中福义魁至杨家店之间,有石刻文字甚多,士人名曰錾字石山,其字迹明鲜,文长数千言。”杨家店位于福义魁村东南,两村之间距六公里之余,可见原来錾字石山范围较广。由于年长日久,人们没有对此古迹引起重视并予以保护,加之开山采石,而今仅留存区区百米见方的一处石刻文字群。据离錾字石山七里地的杨家店村民述说,祖上早有传说:村民们夜间路经过此山(尤其在庙宇跟前一带)时,常常听到山上有斧凿之声响,只是不见人影,天亮后人们就看到山崖上新增了阳文(石刻)文字。这种情景在经历年底岁首见的更多,这当然是传说故事还有一种说法是:錾字石山的庙宇是广觉寺(五当召)的派出性单位,也是广觉寺组织佛事、佛会、化收布施,并为征税纳租的庙点之一。这里曾建过规模较大的庙宇,也有不少的信徒,每逢年农历五月前后,远近村民与香客赶来,商贾游人也相聚于此,热闹非凡。錾字石庙宇是否是广绝寺派出性寺庙,广觉寺在前还是錾子石庙在前,这些历史度遗问还值得商榷。但是庙宇也有不少的僧侣倒是真的,因为山上漫漫遍野的石刻文字,非三月五月所能为之,也非十人八人之力所为,它一定是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刻,由众多的僧人持续不断地刻成的。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李秉铨先生指出,“山石上刻大文字有三种,第一是藏文,第二种是满文,第三种是梵文。它是内容是“观音菩萨”的“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它是西藏信仰佛教者经常念的真言,念多了即可成佛。”李先生还说“包头錾字石山上刻着多种少数民族文字事实,说明了历史上我国多民族关系的密切,来往的频繁。蒙古地区包头,在历史上有过许多西藏大喇嘛到此进行宗教政治活动,影响极大,以至使喇嘛教在蒙古地区扩大了信仰者。现在鑽石山留下的这些石刻,正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2006年,当地人张富、张瑞兄弟俩出资,开发地方民间文化产业。在錾字石阳山山脚下,建起了庙宇。至2008年,已建成禅房四间,庙宇正厅一间。”
关于文中村名由来,我查阅《内蒙古地名志—包头市分册》得知:
1、银号名称由来:乾隆年间,因本村住有银匠而得名。
2、碾房名称由来:百年前,有石姓人家在本村开过碾房,故名石家碾房。
3、福义魁名称由来:清朝末年,以商号得名。
4、大窑名称由来:道光年间,因人们在此地打窑洞居住,本村较邻村小窑存大,故得名。
5、小窑名称由来:道光年间,因人们在此地打窑洞居住,因本村较大窑村小,故得名。
6、岔沁名称由来:“岔沁”系蒙古语,亦作“查查日”,意为“大天幕,尖顶帐篷”。以地形及相邻的三个村落之方位得名。
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来到了银号镇的石家碾房城址。
在包头市固阳县境内的遗存的秦汉长城东起银号镇长发城陈家村,西至西斗铺王如地村,长度为95公里。
在长城沿线建有一些军事防御附属设施,如烽燧、障城、坞,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障城的用途有三:
一是用来给戍守官兵们提供生活场所;二是用来储备生活、战略等物资,起到后勤补给的作用;
三是在抵御外敌来犯时能够及时补充、转换兵力,给予对方打击,造成阻碍的作用。
此前有关文物部门在固阳秦汉长城遗址沿线上共发现五座障城,其中碾房障址位于银号镇碾坊村附近,是固阳秦汉长城沿线自东向西发现的的第二座障址(第一座是长发城障址)。 碾坊障城修筑时间为秦汉时期,城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面呈方形,边长316.5米,面积为10.2万平方米,方向180度。墙基宽约5—15米,顶宽1—3米,残高2—5米。南墙正中开辟城门,门宽11米,墙体为黄土夯筑。夯层厚8—10厘米,城内现存遗弃较少,散布少量绳纹瓦当和泥质瓦当,纹绳灰陶片等,该障城北六公里为秦长城。
我在这座古城址附近分别树立两块文物保护石碑,一块命名为“碾坊障址”,另一块命名为“碾坊城址”。仅一字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城的主要用途还是平民日常生活的,而障则和军事用途相挂钩。碾房城址面积远大于一般障城面积,应为管辖长城沿线障城,规格更高的指挥型军事城址。如今这座古城址部分墙体早已成为低矮土垄,部分也早已消失,眼前所看到的是一片空旷苍凉的场景,更多是对这座古城址追问和思考。
在包头市固阳县秦汉长城东西沿线,分别有两座以“碾房”来命名的古障城遗址,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叫法,并不是因为当年古城中存在碾房这样的作坊,而是以古城附近过去曾开设过碾房的村落而命名。其中碾房障城遗址(石家碾房、三元成)位于固阳县银号镇秦汉长城遗址段东南方向,赵碾房障城位于固阳县西斗铺镇秦汉从文物碑文中可以了解到,尽管两座古城性质同属于障城一类的军事防御设施,但从城址规模、所处位置、距主体长城远近来看,都有明显区别。
(1)、障城规模不同 碾房障城面积明显比赵碾房障城大了不少,感觉前者等级更高,发挥用途更广,后者“中规中矩”的面积像是一座独立出去的军事塞堡。
(2)、所处位置不同 碾房障城与其他一些在固阳秦汉长城沿线所发现的障城一样,均处在长城以内、以南方位,唯独赵碾房障城处在长城以外、以北的位置,为何要把它单独设立出去,至今众说纷纭,没有准确答案。
(3)、距长城远近不同 赵碾房障城仅距长城1.1公里,而碾房障城则距长城有6公里之远。
障城与长城的关系可谓紧密相联,长城作为军事防御体中的主体,在其沿线设造的烽燧、障城等则是附体,而障城正如它名字中的“障”字一样,与长城共同御敌之时,它起到了阻碍,设障的作用的同时,在后方也发挥着官兵休整、保障供给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如此重要的军防设施,按常理来说应在距长城不远处设置,甚至有些是依附长城墙体而建造(如战国赵北长城包头石拐后坝障城),其目是考虑在作战情况下,以最短的时间来不断调整士兵防御转换与物资补给,从这点看,笔者更认为赵碾房障城更符合障城的设置(抛开为何设置在长城以北),而碾房障城则因为距离长城过远(6公里路程按照现在即便开车也不算近,更何况古代….)不太符合设置障城的一般规律,更像是一座发挥着其他用途的城址所在地。
碾坊城址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功效,由提供给从内地被迁来用于屯垦戍边百姓们平时生活的一个“大型场所”,类似于“兵民合一”的古代城址,从军事防御和生产生活两点考虑,这座城址倘若单纯以障城模式去修建,那么必然会对生产生活这一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把碾坊古城建在长城百米甚至更近范围以内,一来不利于城内百姓日常生活,二来远离开阔平缓地带不利于日常屯垦耕作),把它建在距离长城六公里以外而建,首先是受到战争影响较前线来讲相对减弱,其次在这一缓冲区域内,既保障了城中百姓附近有沃土可耕,也保障了前线官兵有退可守。另外这座古城还可能提供的另外一种保障,那就是粮草补给、战马兵器、后备官兵等方面,完全是充当着一座用于后勤保障,但规模规格和所发挥用途都要高于一般障城的大型城址,因其所处特殊地理位置,除了突出其浓郁的军事色彩外,还“交待”给城楼内百姓屯垦种地这一项任务要完成。所以、碾坊古城是采取了半军事半民事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彼此之间不断转换供给的。
离开碾房城址,大家早已身心俱疲,后返回固阳县一家羊架子、馅饼店大快朵颐,后返回包头市区途中在固阳县金山镇沙陀国村拍照留念,大家路上说有说有笑,不断交流着今日各自所见所闻,圆满安全的结束了此次田野考察之行。
文中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1、账房塔三角城址文物保护碑文
2、汉外长城南线文物保护碑文
3、前公中鹿像石文物保护碑文
4、银号石刻文物保护碑文
5、碾房城址文物保护碑文
6、《银号鑽字石》作者:李福
《内蒙古文物考古.包头专辑》
7、《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
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1985年11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