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风拂过烟台山百年灯塔,烟台67座博物馆的时空长廊里交织激荡;当文物走出橱窗成为可触可感的城市记忆;当红色基因在孩童的讲解词中焕发新生……烟台,这座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正以文博创新的澎湃力量,书写“文化两创”的时代答卷。
人们在博物馆里发现烟台的同时,也在烟台寻找独特的文博气息。我市67家各类博物馆中,“创新特色体验”4家,“文旅新业态”5家,“创新展陈方式”15家,其他展陈特色馆30家,“行业尖端”2家,“文化走出去”2家,“独特文化”7家,“单位媒体表彰”9家,其他文化特色馆25家。
这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这座城市文化觉醒和创新突围的生力军。
各有特色
这是千年文脉的立体拼图
在北纬37度的海岸线上,烟台博物馆群串起胶东文明的千年密码。登州博物馆内的明代铜炮静卧展台,与蓬莱古船博物馆的朝鲜商船隔空对话,见证“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浩荡烟云。
在烟台,你可以感受到城市记忆在工业文明中延续的热度。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里,72件国家一级文物钟表错落有致,这个拥有110年历史的民族工业企业,是烟台工业乃至我们国家民族工业的起源代表和优秀缩影,传承的是民族实业家“实业救国”的理想和情怀。
招远黄金博物馆打破国内陈旧的橱窗式陈列,既保持传统博物馆的典藏、教育、科普和科研基本功能,又充分利用声、光、电、动漫、幻影全息成像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体现“参与、互动、体验式、场景化”展示理念。
在烟台,红色基因流淌在展馆的光影间。地雷战纪念馆静卧的一枚枚石雷、杨子荣纪念馆还原出的林海雪原的孤胆传奇、艾山八路兵器厂陈列馆的详实史料……红色基因激活着乡村脉动。
在烟台,非遗星火在方寸间燎原。莱州昭泰面塑馆的操作台前,面团在艺人指间幻化为《八仙过海》,面塑仙人衣袂飘飞似欲破空而去;牟平杜木匠博物馆的榫卯工坊里,小学生手握鲁班尺,在燕尾榫的咬合中触摸千年匠心。
67座博物馆犹如文化恒星,述说烟台数千年的荣辱兴衰。
文化两创
从这里读懂传承和新生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传承发展在新时代下的重要命题。
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创意,沉睡的文物被赋予当代温度。在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承载着133年酿酒记忆的工业遗产,正进行着颠覆性转化:张裕老门头、欢乐喷泉、双麒麟照壁、中国银行界石、张裕金库等工业遗产,让游客穿越百年葡萄酒历史,沉浸式体验“中国葡萄酒寻根之旅”。沿铁轨行驶的“微醺小火车”将葡萄酒文化体验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这种“无界博物馆”模式,让文化空间延伸至整个城市肌理。
何止传统与创意的碰撞?数字浪潮也在重塑观展维度。在烟台市博物馆,当3D建模技术渗入千年文物的肌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方式被彻底颠覆。如今,烟台市博物馆已让数千件馆藏在数字空间“重生”。汉代九盏莲枝灯成为数字创新的典范——透明屏幕嵌入玻璃展柜,观众凝望实物的同时,铸造工艺的细节在眼前层层铺展。“数字珍宝阁”中,357件文物实现720度交互观赏;200件精品数字模型登陆网络平台,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
体验式创新让文化如盐入水。杜木匠木作博物馆开发出26种榫卯体验项目,实践体验区每年吸引超过一万人次参观研学,开展各种研学活动。工作人员在现场教授孩子们使用手锯、手推刨子、手工钻孔、木工制作等多种工艺。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则将《黄帝内经》化为嗅觉体验,参观者可自己调配中药香囊,馆内还设有智能机器人提供讲解、答疑等服务。
合力共建
从各自为战到共赢生态
文博活水的奔涌,源自全社会力量的百川汇流。在戚继光纪念馆,红领巾讲解团成建制成长:姚琪小学30名学生经五轮严格培训,声情并茂地讲述“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将帅豪情;烟台市博物馆“红色文博轻骑兵”更把历史送到家门口,他们更以流动展览形式走进社区、学校、企业,让文化服务触达城市各个角落。如今,在10所院校建立的校园展厅,让学生与“文物”朝夕相处;《地雷战》等红色绘本将历史转化为适龄教材;“传承·追梦”研学活动吸引北京、上海学子前来探秘胶东文化。“点单式服务”推出巡展与讲座清单,文化供给如春雨般精准滴灌。
这种文旅融合也催生出乡村振兴新动能。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通过整合红色教育资源、旅游资源和产业特色,在传统红色宣教模式的基础上,增加红色教育体验和乡村观光游体验,将红色文化教育、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相融合,形成“文化+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烟台门面到灵魂坐标,烟台的博物馆群正逐渐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替代的精神地标。展柜中的世界早已超越文化边界。那些在博物馆里仰望历史的眼睛,那些在非遗工坊中沾染陶泥的双手,终将汇成驱动城市前行的磅礴力量。博物馆里的烟台,正以“文化自信”的底气奔赴山海。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责任编辑:逄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