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十四年浴血奋战终迎曙光。而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尾声,湖南雪峰山麓的枪炮声,曾以最悲壮的姿态为胜利写下注脚——1945年4月至6月的雪峰山战役(湘西会战),是中国正面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会战,也是日军“一号作战”后的绝命反扑。这场战役不仅粉碎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狂妄野心,更以歼敌3.3万、自身伤亡7737人的代价,铸就了“中国抗战不失之街亭、不弯之脊梁”的民族精神丰碑。
雪峰山,这座横亘湘西的巍峨山脉,因山顶终年积雪得名,更因1945年的硝烟成为民族记忆的坐标。日军为夺取芷江机场(中美空军唯一前沿基地),集结8万兵力分三路进犯,企图以“芷江作战”扭转战局。中国军队则以王耀武第四方面军为主力,依托雪峰山天险,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将日军困于纵深20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
战役最惨烈处,莫过于雪峰山东麓的溆浦县龙潭司的青山界和弓形山(英雄山),洞口县江口、青岩、铁山一带的决战。1945年5月1日至8日,74军57师与日军第116师团在此展开拉锯战。“7天7夜炮声震天,空气中全是硝烟味。老百姓自发运弹药、抬伤员,连孩子都往战壕里送水。”5月8日,中美空军出动百余架战机轮番轰炸,日军尸横遍野,溃不成军。此役,中国军队以“天炉战法”全歼日军精锐,击毙第109联队长泷寺保三郎以下1.2万余人,创下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歼敌新纪录。
雪峰山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转折点,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曾岳峰,这位
74军58师的机枪射手,在战役中亲历日军暴行:“高沙镇的妇女被强奸后撕光衣服,男子被倒吊在树上。”然而,正是这样的仇恨,化作他扣动扳机的力量——“我端着加拿大轻机枪扫射,300多发子弹让100多个日军倒下,真痛快!”这种以血还血的抗争,最终让不可一世的日军在雪峰山折戟沉沙,连日本史学家也承认:“这是灾难性的战役。”
80年过去,雪峰山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仍在山谷间激荡。如今,这座英雄山脉正以“神韵雪峰”为品牌,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将抗战记忆转化为守护和平的精神力量。
雪峰山战役遗址群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洞口县江口镇的抗战古战壕、溆浦县龙潭镇的抗日烈士陵园、青山界歼敌遗址……这些散落山间的历史碎片,被串联成“雪峰山抗战文化旅游带”。2025年,湖南省文旅厅发布的《雪峰山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依托雪峰山“三核五廊五区”空间格局,打造“世界知名山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其中,芷江机场旧址与受降纪念坊的联动开发,更让游客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深刻理解“和平来之不易”的真谛。
雪峰山的文旅开发,不仅聚焦红色,更深耕绿色。这里森林覆盖率超80%,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隆回县虎形山大花瑶风景区及这里的金银花种植基地、溆浦县山背梯田和穿岩山森林公园、新化县的紫鹊界梯田……“中药材+生态旅游+非遗文化”的融合模式,让“懂你如家”的旅游体验深入人心。以隆回县为例,2025年金银花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1亿元,带动18万人增收,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雪峰山的文旅发展,始终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溆浦、隆回等地打造了枫香瑶寨、雁鹅界非遗古村、崇木凼花瑶古村落等网红景点,带动6.2万户农民增收。2025年8月,首届“早安隆回”银花百合展销会签约项目21个,金额超9亿元,小沙江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量占南方市场78.5%,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正如公司实控人陈黎明所言:“雪峰山的旅游开发,要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更要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从1945年的血火淬炼到2025年的文旅繁荣,雪峰山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到振兴的伟大飞跃。今天的雪峰山,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提醒我们:和平不是天赐的礼物,而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发展不是无根的浮萍,而是扎根历史、面向未来的坚守。
站在雪峰山巅,俯瞰层峦叠翠,我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曾岳峰机枪扫射的怒吼,是朱国轩搬运弹药的喘息,是千万中华儿女“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呐喊。这些声音,穿越时空,化作今日雪峰山文旅发展的号角,激励着我们以“锦绣潇洒”的山水为纸,以“神韵雪峰”的文化为墨,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和平篇章。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守护和平,方能开创未来。雪峰山的故事,永远在路上。(老大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