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介绍在香港体验“不一样”的叮车:身着旗袍穿越时光,一次品尝七道美食。这是香港推出的特色观光之旅,是对叮车的锦上添花。
对于我这个一年中有近一半时间生活在香港的“港漂”来说,对叮车更多的感受,则是它的“原生态”:便捷、亲民、有趣。
叮车的第一属性是交通,它的路线从西边的坚尼地城横穿港岛,东至肖箕湾,南边支线到跑马地,途经中环、湾仔、铜锣湾等潮流集中地,也连接上环、北角等生活区,旅游与市井生活共享,雅俗共赏。
叮车的票价亲民,香港公交车多是按站收费,唯独叮车例外,是“一口价”,同样的路线,坐上面的叮车比地下的地铁要便宜好几港元。十余年前,叮车票价2元,现在是2.6元,它的涨幅还是可以接受的。长者乘车优惠半价,我外出常以叮车代步,乐此不疲。更有每逢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念日,是叮车的免费乘车日。
投入运营的叮车据说有160多辆,因而发车频频、班次多,每隔2到3分钟就来一辆,等车的心理感受度好。有时因红绿灯的原因,2到3辆车几乎同时到达,也是常有的事。双层的叮车,每层的两边均有座位。与内地上车就刷卡的方式不同,叮车是后门上车,前门刷卡下车。且叮车上车是一人一杆,大概是考虑热闹地段时让人流有序进入。
叮车乘客中有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也有购买柴米油盐的港人,自然也包括像我这样到港照看孙辈的“港漂”。在多彩的人群中,不乏老外,有亚裔面孔,也有金发碧眼的欧美人。在周末又可常见休假的菲佣三五结伴搭车外出。有意思的是,一些观光客把叮车当作性价比高的旅游线路,就像在上海有人把坐轮渡当作浦江之游,这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叮车是香港的城市名片,来来往往的叮车既是交通工具,又是移动的观景台。优哉游哉地穿行于港岛的中轴线上,窗外或是高楼大厦或是商贾之地或是充满市井气的居民区,它将香港新旧交替的都市景观与人文风貌,透过车窗展现在乘客的眼前。
原标题:《晨读 | 陈森兴:香港叮车》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王瑜明 题图来源:IC
约稿编辑:殷健灵
来源:作者:陈森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