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余脉五指山北麓、乌蒙山区西北部,地处长江上游岷江、大渡河、金沙江三江的三角地带。东临宜宾,北接犍为,南连屏山,西面与马边、峨边接壤,西北与沙湾连界。沐川县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清幽迷人的沐川竹海、原始幽深的黑熊谷森林公园、静谧旖旎的舟坝水乡、山芸水碧的简车坝库区、绚丽多彩的高笋梯田、宛如仙境的桃源山居。现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桃源山居,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沐川竹海、醉氧天街、森态源魔芋工业旅游景区,初步形成“游沐川竹海、玩龙门漂流、逛桃源山居、赏《乌蒙沐歌》”的精品旅游线路。还有以舟坝、黄丹库区为代表的边河旅游,以箭板古镇和炭库古街为代表的古镇旅游,以“一枝春”“李家山”为代表的茶园旅游,以解结寺环湖路、林家岩山地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底堡荷花、建和樱花、箭板和富新李花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以利店镇双河村茶文化、沐川竹海竹文化、魔芋园区魔芋文化、桃源山居非遗农耕文化为代表的研学旅游。#四川#
历史沿革
古为彝地,在夏、商、周各朝及春秋战国时均为部落,经考查,沐川在汉初曾是“沐源县”地,虽《汉书》和《华阳国志》中无此县名的记载,疑是秦置汉初省的历史上,因这个地方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故一些朝代的官府均在此驻有重兵镇守,如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嘉州在此置“沐源缜兵”驻兵戌边,因这个地方是五指山南北两面河流冲积平地中最大的平地,历史习惯称平地为“川”,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击败南诏后,又在此筑城驻兵镇守,这个城就名“沐源川”,到了北宋时,为防夷人扰乱,犍为县在此置“沐川寨”,“沐川”之名至此始见,故“沐川”二字是从古“沐源县”名演变而来的,元置沐川寨,由嘉定府路划归马湖置沐川长官司,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马湖路,治大村(今建和乡凤凰村大村),惠宗(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省夷‘都长官司入沐川长官司,由大村移治望江坝(今屏山县太平乡外家坝);明洪武五年(1372年),省沐川长官司置沐川州,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马湖府;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省木川州复置沐川长官司,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马湖府,由望江坝移治沐川(今沐溪镇),正式筑衙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改府置县,沐川长官司属屏山县,清同治七年(1868年)沐川长官司入屏山县,1924年,屏山县政府迁治沐川(今文化街小学),1926年屏山县政府又还旧治,1928年在沐川分县,1940年12月12日置沐设治局,属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2年4月1日沐川设治局升为县,新筑县政府(今沐溪镇县委招待所),仍隶属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1月30日成立沐川县人民政府,沐川县先后隶属西南军政委员会川南行政公署,四川省乐山专员公署,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乐山地区,将地辖乐山市升为省辖地级市,并实行市管县体制,沐川县隶属乐山市,县政府驻沐川县沐溪镇。
历史沿革
民国30年分治时辖两区。一区驻沐川场,辖红溪、新沾、大村、罗柘、宋村、大楠、底堡、干剑、箭板、炭库、德成、龙水等12乡与中城镇;二区驻利店场,辖利店、荣丁、石梁、仁里、凤村、舟坝、高笋、黄丹、茨竹、观慈等10乡。
31年5月撤一区公所和龙水、德成、红溪3乡。红溪与新沾合并名红沾,龙水并底堡,德成入大楠。
1950年2月,设4个区人民政府。8月改称区公所。一区驻沐川场,辖红沾、大村、罗柘、宋村4乡及中城镇;二区驻大楠垇,辖大楠、底堡、干剑、箭板、炭库5乡;三区驻利店场,辖利店、石梁、荣丁、仁里、风村5乡;四区驻黄丹场,五月迁舟坝场,辖舟坝、高笋、黄丹、茨竹、观慈5乡。
1951年4月,民主建政结束。废除旧保甲,设村组。大乡划小。一区辖楠溪、自由、幸福、和平、建设、三溪、大新、永乐、民主、繁荣、新农、福隆、富和13乡及中城镇;二区辖大楠、龙水、底堡、元通、龙沱、干剑、捲桥、民政、马田、箭板、新开、炭库、太平13乡;三区辖利店、天平、石梁、三和、光荣、群众、富强、白凤、平乐、民建10乡及荣丁镇;四区辖新生、新建、团结、平建、新茨、仁和、康乐、富源、工农、安乐、平等11乡。
1952年5月,中城镇改为县直辖,一区公所迁钟灵场。
1953年1月,新置五区,驻底堡场,辖底堡、元通、龙沱、干剑、排桥、楠溪、自由、幸福8乡;新置六区,驻黄丹场,辖康乐、富源、工农、安乐、新茨、平建6乡。平乐、白凤两乡划入四区。3月20日,中城镇更名城关镇。3月22日,键为县五星乡划入,新增五星乡,隶二区公所。
1955年1月,撤六区,所辖乡并入四区,平乐、白凤、新建3乡划入三区。4月,永乐、民主两乡联合办公。11月,石梁、三和、光荣、群众、平等5乡及荣丁镇划归马边县。
1956年1月31日,撤四、五两区,四区各乡并入三区,区公所驻舟坝场,五区各乡分别回隶原一二区。2月,完成小乡并大乡,调整后,一区辖健全(楠溪、自由、幸福合)、建和(建设、和平合)、三新(三溪、大新合)、永民(永乐、民主合)、新繁(繁荣、新农合)、富和(福隆入)6乡;二区辖大楠(龙水、太平、民政并入)、底堡(捲桥、元通并入)、干剑(龙沱入)、箭板(马田一部及五星入)、炭库(马田一部及新开入)5乡;三区辖利店(天平入)、风村(富强改,入新建及白凤部分村)、民建(入平乐及白凤部分村)、高笋(康乐、仁和合)、舟坝(新生、团结两乡及新建部分村并)黄丹(富源、工农合)、安乐、茨竹(新茨、平建合)8乡;县直属城关镇。5月,人民政府改称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建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简称公社)。一区辖健全、建和、幸福(三新、永民两乡及城关镇合建)、新繁(富和乡入)4个公社;二区辖底堡(干剑乡入)、大楠、箭板、炭库4个公社;三区辖利店、民建、凤村、舟坝、高笋、黄丹(安乐乡入)、茨竹7个公社。
1959年3月撤一区,10月复置。7月,黄丹公社析出安乐公社,幸福公社析出金星、城郊两公社,新繁公社析出富和公社。
1961年5月,利店公社析出火谷公社,民建公社析出平乐公社。7月,这4个公社和凤村公社归属新建的第四区(区公所驻利店场)。同期,大楠公社析出新场公社,健全公社析出田家坝公社,幸福公社析出大兴公社,新繁公社析出新街公社,舟坝公社析出团结公社,高笋公社析出仁和公社,底堡公社析出干剑公社。11月,区以驻地名称命名,依次为城郊、大捕、舟坝、利店。12月,大楠公社析出太平公社,底堡公社析出捲桥公社,平乐公社析出关上公社。
1962年4月,箭板公社析出新建公社。
1963年3月,城郊公社析出县城复置城关镇。1965年4月,舟坝场后山裂缝有滑坡迹象,8月区公所迁黄丹场,舟坝区更名黄丹区。
1981年11月1日起按批准的标准名称,城关镇更名沐溪镇,田家坝公社更名永福公社,大兴公社更名五里公社,城郊公社更名史村公社,太平公社更名云峰公社,新场公社更名明月公社,团结公社更名杨村公社,安乐公社更名海云公社,民建公社更名武圣公社,新繁公社更名新凡公社。
1984年3月政社分开,设乡人民政府。12月黄丹乡改设黄丹镇。
1985年末全县4个区,2镇、31乡,196村委会,10居委会,城郊区驻沐溪镇,辖永福、健全、建和、幸福、五里、史村、金星、新凡、新街、富和10乡及沐溪镇;大楠区驻大楠地,辖大捕,云峰、明月、炭库、箭板、新建、干剑、底堡、捲桥9乡;黄丹区驻黄丹场,辖舟坝、仁和、高笋、海云、茨竹、杨村6乡及黄丹镇;利店区驻利店场,辖火谷、利店、武圣、平乐、关上、凤村6乡。
1986年,全县仍置4区2镇31乡196村,1587个村民小组,10个居委会,54个居民小组。城郊区驻沐溪镇,辖永福、健全、建和、幸福、五里、史村、金星、新凡、新街、富和10个乡及沐溪镇,60个村,477个村民小组,6个居委会,34个居民小组;大楠区驻大楠坳,辖大楠、云峰、明月、炭库、箭板、新建、干剑、底堡、卷桥9个乡,41个村,420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黄丹区驻黄丹场,辖舟坝、仁和、高笋、海云、茨竹、杨村6个乡及黄丹镇,58个村,450个村民小组,2个居委会、18个居民小组;利店区驻利店场,辖火谷、利店、武圣、平乐、关上、凤村6个乡,37个村,240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2个居民小组。
1988年11月,沐溪镇升为区级镇,直属县人民政府。
1992年9月撤乡并乡建镇。撤销健全、五里、史村、金星、新街、云峰、明月、新建、干剑、卷桥、仁和、海云、火谷、平乐、关上15个行政乡建制。扩建沐溪镇,辖原沐溪镇及五里、史村、金星3个乡和幸福乡三溪村(不含五、六、七、八小组);黄丹镇,辖原黄丹镇及海云乡。新建永福镇,辖原永福乡及健全乡;舟坝镇,辖原舟坝乡及仁和乡;利店镇,辖原利店乡及火谷乡。卷桥乡并入幸福乡;新街乡并入新凡乡;云峰乡、明月乡并入大楠乡;新建乡并入箭板乡;干剑乡并入底堡乡;平乐乡、关上乡并人武圣乡。保留建和、富和、炭库、高笋、茨竹、杨村、凤村7个乡行政建制。调整后全县置4区5镇13个乡,196个村,1589个村民小组,12个居委会,59个居民小组。
1993年8月撤销城郊、大楠、黄丹、利店4个行政区建制,全县置5镇13乡,均为科局级。实行县管乡镇,由乡、镇人民政府指导村(居)委会的管理体制。
1995年10月20日撤销大楠、箭板两个乡行政建制,新建大楠镇(辖原大楠乡),箭板镇(辖原箭板乡)。恢复新街乡(辖新凡乡析出的水井、凉风、卡防、峰岩、木香、太和村),干剑乡(辖底堡乡析出的麻柳、龙沱、水月、五显村),海云乡(辖黄丹镇析出的同心、青山、严湾、和平村),火谷乡(辖利店镇析出的朝阳、楼房、珠溪、天坪、老林村)。新建平乐乡(辖武圣乡析出的石马、新店、炮房、白凤、苦竹、罗沟、德盛、山庄、建国、水保村)。保留沐溪、永福、黄丹(不含析出区域,下同)、舟坝、利店5个镇和建和、幸福、新凡、富和、炭库、底堡、杨村、高笋、茨竹、武圣、凤村11个乡行政建制。
1995年10月调整部分乡镇建制后,全县置7镇,16乡,计196个村、1589个村民小组、17个居委会、72个居民小组。
1997年,沐川县面积1401平方千米,人口24.8万,辖7个镇、16个乡:沐溪镇、永福镇、大楠镇、箭板镇、黄丹镇、舟坝镇、利店镇、建和乡、幸福乡、新凡乡、新街乡、富和乡、炭库乡、底堡乡、干剑乡、杨村乡、高笋乡、茨竹乡、海云乡、武圣乡、平乐乡、火谷乡、凤村乡。县政府驻沐溪镇。
2000年,沐川县辖7个镇、16个乡。
2003年3月31日,沐川县撤销新街乡,将所属6个村的行政区域并入新凡乡;撤销干剑乡,将所属4个村的行政区域并入底堡乡;撤销火谷乡,将所属5个村的行政区域并入利店镇。
2004年,沐川县辖7个镇(沐溪、黄丹、永福、舟坝、利店、大楠、箭板)、12个乡:建和、富和、炭库、杨村、高笋、茨竹、凤村、幸福、新凡、底堡、武圣、海云。
2017年沐川县下辖沐溪镇、永福镇、建和乡、幸福乡、新凡乡、富和乡、大楠镇、底堡乡、炭库乡、箭板镇、黄丹镇、舟坝镇、海云乡、高笋乡、茨竹乡、杨村乡、利店镇、武圣乡、凤村乡共19个乡镇,195个村,17个社区。2017年末户籍人口252726人。
2019年12月,撤销幸福乡和建和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沐溪镇管辖;撤销炭库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大楠镇管辖;撤销富和乡和新凡乡,设立富新镇;撤销海云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黄丹镇管辖;撤销凤村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利店镇管辖。
2023年全县行政区划面积1408平方千米,辖8个镇和5个乡,129个行政村、22个社区。截至2023年底,年末户籍总户数81076户,户籍人口242776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45582人,乡村户籍人口197194人;男性人口129017人,女性人口113759人,性别比为1.13。
2024年末,沐川县辖8个镇、5个乡:沐溪镇、永福镇、大楠镇、箭板镇、舟坝镇、黄丹镇、利店镇、富新镇、底堡乡、杨村乡、高笋乡、茨竹乡、武圣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