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花灯表演 杨本江 摄
清晨的汉姜古城,阳光透过金丝楠木水街的屋檐,洒在青石板上。一群身着汉服的高中生跟随司仪指引,在文庙前完成庄重的成人礼;不远处的金丝楠水街工坊里,芦山“守艺人”唐国富正用刻刀在乌木上雕琢汉代瑞兽,木屑纷飞。
这座曾因“4·20”芦山强烈地震伤痕累累的川西小城,如今正以文化为犁,深耕文旅融合沃土。从研学课程到文创产品,从红色旅游到生态康养,芦山县探索出“历史资源-文化IP-产业动能”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研学+”激活历史现场,让文化可触可感
“冠者礼之始也,成人者德之成也。”在芦山文庙棂星门前,芦山县城投公司工作人员正指导学生完成加冠、醮酒、宣誓等传统礼仪。
2023年5月,重建的芦山文庙街区正式投用。这座兴建于宋绍兴年间,毁于20世纪80年代,又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中涅槃的文化地标,如今已成为传统礼仪活态传承基地。
“2023年我们接手运营芦山文庙后,就开始策划相关活动,还专程到山东文庙‘取经’,让文庙更好结合当地文旅发挥作用。”芦山县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开放仅两年,这里已举办数百场传统礼仪活动:从“开笔礼”到“成童礼”,从“成人礼”到“尊师礼”,千年儒家礼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重焕生机。成童礼上,孩子们净手后有序入场,迎鼓觐圣,为先师孔子献六礼、行三拜之礼,再向父母跪拜叩首……每年9月,芦山中学的成人礼在此举办;元旦时,这里还会举行年轻人的中式集体婚礼。
不仅芦山县内学生,雅安市其他县(区)的学生也纷纷前来研学。芦山县对文庙街区定位清晰——打造“庙学合一”的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芦山文庙累计举办45场活动,接待游客及参与者3.5万余人次。
芦山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相关部门编制了《行走的课堂——芦山县全域研学手册》,以“礼敬文脉、非遗传承、地质探险”等六条主题线路,从文庙儒家礼仪到金丝楠博物馆木雕技艺,从茶马古道青石板到龙门溶洞喀斯特奇观,串联起14处文化地标。
“我们锁定学子、亲子、团建研学目标群体,推出文庙礼仪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课程,形成‘一课一基地’深度研学产品。”芦山县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文庙的活化利用不止于此,芦山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联合高校开发“儒家六艺”研学课程,学生可在射箭场体验“君子之争”,也可以在礼乐堂演奏编钟。
科技让历史“活”得更生动。在姜维城遗址,“三国军事营”的“小士兵”头戴AR眼镜、手持木质弩机,通过虚拟沙盘推演北伐战术,将冷兵器战争转化为数学建模与团队协作训练。更震撼的体验在汉姜古城夜间上演,“姜维点兵”实景演出中,观众佩戴AR眼镜,看虚拟千军万马从城墙奔腾而下,与真人演员同台交锋。
“我们遵循‘请进来’‘走出去’原则。”芦山县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芦山的产业能量已开始向外辐射。在“大蜀道不夜三国城”开城的广元剑阁县,芦山研学团队前往考察沉浸式业态;相关部门正与成都高校洽谈,计划将“古道探秘”线路升级为高校考古专业实习基地。
文创破圈,从博物馆展柜到生活日常
走进芦山金丝楠水街,楠木清香弥漫街巷。这条全国唯一的金丝楠主题街区,聚集上百户文创经营户和多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成为芦山文创产业孵化基地。在这里,传统根雕正经历“形态革命”,汉代石刻瑞兽造型被解构成现代设计语言,融入茶具、文具等日常用品。
“乌木雕瑞兽曾是芦山特色旅游纪念品,现在我们要让它‘活’进生活。”在一家艺术馆内,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唐国富展示着他制作的“神兽”:昂首挺胸、曲腰垂尾、跨步前行,两侧有翼,张口吐舌,威猛凛然,兼具静中带动的气质与神秘威严。
这位被圈内人称为“土巴唐”的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灵感源自芦山东汉石刻馆馆藏瑞兽,复刻的瑞兽深受游客喜爱。
“‘土’代表我是土生土长的芦山人,‘巴’代表作品基于巴蜀文化,‘唐’是我的姓。”唐国富解释自己的创作哲学,工作室墙上二十余幅手稿中,汉代石刻瑞兽形象与当代抽象艺术奇妙交融。
距离唐国富工作室不远的刘毅恒金丝楠博物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刘毅恒开辟了全新红色文创展区。展柜里,《长征岁月》茶具组以精细雕工再现红军翻越夹金山场景,壶盖上的小红星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芦山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厚重。”刘毅恒抚摸着茶具上的“红五星”,“每件作品都在讲述红色故事”。他将金丝楠木纹理与红色标语结合,开发出“星火”“征程”等系列;创新设计的“红军饮马槽”造型茶海,将实用器皿与历史记忆巧妙融合,深得消费者喜爱。
更出圈的是与佛山彩灯非遗联名的“彩楼会”盲盒。这款产品将芦山省级非遗“七里夺标”民俗与三国人物结合,隐藏款“持灯姜维”引发收藏热。
“隐藏款概率只有1/120!”刘毅恒透露,团队曾因“太传统还是太潮”争论不休,“最终版人物服饰采用汉砖云纹,用镭射工艺呈现;底座设计成可拼接古城墙,集齐七款能拼出微缩汉姜古城。”
芦山文创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园区规划创意设计、数字传媒、手作体验三大板块,政府配套的电商培训中心已孵化20余个本土网红账号,最火的“楠木小哥”通过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突破10万元。
跨界合作成为新常态:根雕艺人与电子科大团队合作开发的“木艺机器人”,能自动雕刻复杂纹样;茶马古道IP授权茶企推出的“古道沉香”系列,包装采用唐代壁画元素,入围2025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
从老匠人的刻刀到“00”后的手机屏幕,从博物馆展柜到电竞游戏皮肤,芦山用最古老的纹样书写最新潮的文化叙事。
“所谓传承,就是让年轻人主动把文化‘带回家’。”唐国富摩挲着新设计的木雕瑞兽,笑得像他刻刀下的獬豸——既古老,又年轻。
全域旅游,山水为媒、历史为魂
清晨薄雾未散,汉姜古城青石板路上已传来游客脚步声。导游带着学生参观金丝楠水街,讲解中既谈根雕艺术,又穿插三国姜维屯兵故事;30公里外的龙门溶洞,地质研学团队借助AR设备探索喀斯特地貌奥秘。
这是芦山县“一核多极”全域旅游布局的日常缩影,历史与生态交织,传统与科技融合,让这座川西小城成为文旅新热点。
“一核多极”,是以汉姜古城为核心,联动龙门溶洞、红色遗址的黄金组合。汉姜古城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东汉石刻馆、金丝楠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每年吸引超百万游客。今年,古城升级夜间经济,新增“姜城夜宴”灯光秀,游客可一边品尝当地美食,一边欣赏全息投影演绎的三国故事。以古城为核心,芦山向外辐射出“龙门溶洞-围塔漏斗”、飞仙关景区、大川河景区等多条生态旅游带。
30公里外的龙门溶洞,作为亚洲最大砾岩溶洞,其AR探秘项目让游客化身地质学家,破解喀斯特地貌之谜。大川河景区凭借98%的森林覆盖率,今夏193家民宿全部满房;禾茂田园的“稻田小火车”和“龙兴之野”的千亩荷塘,让农旅融合产值凸显;城市近郊露营胜地青衣芸谷,周末“风筝节”单日吸引游客超5000人……
芦山县还将红色文旅“串珠成链”。在龙门镇古城坪红军村,芦山县党史办负责人骆志勇是义务讲解员,他指着墙上的标语碑廊说:“当年红军在这里留下‘赤化全川’的口号,如今我们用它激励乡村振兴。”2023年,芦山投入资金改造红军村,复原红三十军军部旧址。
红色资源被系统串联成线。芦山整合县域内8处长征遗址,推出“重走长征路”精品线路,涵盖飞仙关铁索桥、青龙场战斗遗址等节点。今年“五一”期间,该线路接待研学团队30余批,其中“亲子长征体验营”最受欢迎——孩子们背“干粮袋”,完成5公里徒步任务。“既锻炼意志,又传承精神。”带队老师评价道。
红色旅游更与乡村振兴深度绑定。在芦阳街道仁加村,羊肚菌种植基地旁新建食堂,游客采摘后可直接烹饪;古城坪村利用闲置农房改造成主题民宿,村民刘桂芳说:“以前种地年收入不多,现在做民宿管家,工资加分红收入越来越可观了。”
夕阳西下,汉姜古城灯光亮起,游客举起手机记录城墙与远山重叠的剪影。这座县城,正以“历史+生态”双引擎,书写全域旅游新篇章。
“文化是魂,山水是形,我们要让两者都活起来。”芦山县相关负责人说。
编后语
从5400万年前中华骨舌鱼化石封存的古生态密码,到东汉樊敏碑阙558字汉隶记载的边疆经略,从“一县四国保”的文物奇观,到三国姜维屯兵留下的“姜城”记忆,芦山这片土地的地层里,藏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注脚。
汉代文物占比44%的馆藏、全国县级最多的东汉大型圆雕石兽,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西南交通枢纽地位的物质见证。樊敏碑阙的精美浮雕、王晖石棺的隐喻,将中原文化与地方信仰熔铸一体;“八月彩楼会”“九大碗”等民俗,让三国记忆在烟火中代代相传。
这些沉睡的文物与延续的文脉,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文明的基因。守护它们,便是守护民族记忆的根脉;读懂它们,方能理解“僻地竞尔雄”的文明底气。
芦山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块石刻、每一处遗址,都是解码历史的钥匙,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