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 阅长城——行走长城文化经济示范带·长城村落篇】
守护根脉 火映新生
——董家口村传承长城精神的生动实践
有山、有海、有长城,在中国690多座城市中,秦皇岛是将“山、海、城”这三种资源展示得最为集中和明显的城市。
在这里,山海文化和长城文化正日益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资产,实现着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
《赴山海 阅长城——行走长城文化经济示范带》系列报道,立足秦皇岛“山、海、城”三位一体的独特性,希望通过历史纵深、人文温度与当代传承的融合叙事,立体展现山海之间、长城脚下,文化与经济的活泼互动与生动融合。
8月2日,天蒙蒙亮,海港区驻操营镇董家口村周边的山岭还笼罩在朦胧的薄雾中。
长城保护员孙志伟已经拎着镰刀,踏上了那条他走了18年的巡查路。
巡查途中,孙志伟停下来向记者介绍眼前的长城。
董家口人是明朝戍边“楼台军”后裔,视长城为“传家宝”。
巡查结束,镰刀放下,炉火将燃。孙志伟切换身份,奔赴远方烤制美味。
这镰刀与炉火,正是长城后裔守护与创新的生动写照。
古朴沧桑的董家口长城。
守好祖上留下的“传家宝”
孙志伟的巡查路,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印记上,也踏在祖辈的足迹上。
孙志伟的大伯孙振元,是我国首批长城保护员。2007年,25岁的孙志伟从他手中郑重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那一刻,孙志伟的生命轨迹便与这古老的城墙紧紧绑定。
18个寒来暑往,孙志伟曾被山里的毒蜂蜇得全身过敏肿成一片,也曾在雪后巡查时一脚踩空摔伤了腿脚,但他的脚步从未停下。手里的镰刀,是他唯一一直随身携带着的物件,用来砍去路上的荆棘,也用来防身。
“这几年,保护长城用上了科技手段,有几处城墙附近安装了摄像头,对着工作站的大屏幕就能发现险情。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亲手摸摸、亲眼看看,心里总是不踏实。”孙志伟抚摸着长城城砖说。
董家口长城,保存之完善全国罕见——完好边墙3000余米、完好敌台19座,总体完好率超过60%。
这份奇迹,固然得益于山势陡峭、人烟稀少的天然屏障,但更深的缘由藏在村民的血脉里。
村民的老祖宗,是当年从长城上走下来的“楼台军”。
过去守城的日子漫长而艰苦,为稳定军心,明朝特许兵士可带家属戍守边疆,每一家守一座敌台,除守楼外还开荒种地,这被当地人称为“楼台军”。
祖先们守边疆、御外侵、卫家国的壮举,如今化作一种名为“守护”的基因,在子孙后代的血液中奔流不息。
在董家口人朴素的情感里,长城就是祖上留下的“传家宝”,是“自家的东西”。这份发自心底的钟爱与守护,让这里的长城历经沧桑仍巍然屹立。
上午9时许,孙志伟结束巡查下山。刚踏进家门,手机就响了起来。“孙师傅,下午北戴河烤羊,准时到啊。”电话那头,客户的声音透着期待。“放心,误不了。”孙志伟利落地答应着。
镰刀放下,炉火将燃,长城守护者即将迎来他的另一重身份。
炉火烤出火热的好日子
炭火跳跃,羊肉在烤架上“嗞嗞”作响,混合着秘制香料的独特焦香弥漫开来。
这香气,曾是随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北上戍边的“义乌兵”慰藉乡愁的烟火。数百年后,它却成了打开董家口村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而这把钥匙的转动,始于2000年。
过去,村民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贫瘠的山地刨不出多少收成。转机出现在新世纪的曙光里。沉睡的长城作为旅游资源被唤醒。游客的脚步第一次叩响了这座古村沉寂的大门。
“景区刚开始建的时候,我爸妈就在家蒸包子、馒头,然后挑到山上卖给那些干活儿的人。”39岁的孙志南清晰记得旅游起步时的光景。
随着景区大门正式敞开,游客渐多。孙志南家买了3张桌子,把厢房改成厨房,算是村里最早开张的农家乐。
游客来了吃什么?除了大山赋予的野菜、蘑菇,董家口人还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祖辈传下来的炙烤技艺。当年戍守此地的“义乌兵”,有一手烤制飞禽走兽的好本事。这缕古老的“烟火气”,被村民视为珍宝。
为了炼就一块响当当的“金招牌”,董家口人没有故步自封。他们几番到辽宁、内蒙古以及承德丰宁等地考察学习,博采众长。“董家口烤全羊”的名声,随着游客的口碑,逐渐在长城沿线传开。
“董家口烤全羊”随着车轮走出大山,走进城市。
但那时,这一口美味,只能在董家口吃到。后来的“破圈”之举,是“流动烤羊车”的创想。一辆辆印着统一标识的皮卡车,满载精选羊只、特制烤炉、上好木炭和秘制配料,从董家口村出发,应邀奔往山海关、北戴河等城区,甚至远赴唐山、葫芦岛、天津等城市。
炉火在客户指定的地点点燃,香气在异乡的空气中升腾。这种地道的“上门服务”,让“董家口烤全羊”的名号随着车轮走出了大山,越叫越响。
一辆辆印着统一标识的“流动烤羊车”,将美味送到很多地方。
烤羊,从农家乐的特色菜,一跃成为带动全村致富的支柱产业。孙志南家从最初的3张桌子,到加盖大厅和房间,再到推倒重建两层小楼,如今能同时摆开30多张大桌。
“把咱们烤羊的现场和香味儿都‘晒’出去,效果特别好。”25岁的崔佳琦是新一代烤羊人,他乐于用网络推广家乡美味,很多天津、唐山、锦州的网友看了视频,专门找他上门烤羊。
一个北京“网红”吃过崔佳琦的烤羊后,念念不忘,想邀请他去北京烤,因烤羊车进京受限,竟亲自开车来接他进京。讲到这段经历,崔佳琦激动地说:“这是对我们‘董家口烤全羊’最大的认可。”
如今,董家口村从事烤羊产业的有80多人,全村一年消耗的羊近万只。生意最红火的一户,赶上旅游旺季或节假日一天能烤30多只羊,一年下来能挣20万元。
“刚开始大家不敢跑远,怕找不到路,怕在外地人生地不熟。现在去的地方多了,到哪儿都不怵!”董家口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立感慨。
烤羊产业的兴旺,如同炉火般炽热,实实在在地“烤”热了董家口村民的日子。
钱包鼓了,生活好了,村民们望向未来的目光,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脚踏实地奔向美好生活
“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孙丽立翻看着账本,语气自豪,“我们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经从2000年的4000多元,跃升到了现在的两万多元。家家户户都买了小汽车,村里的老房子也几乎都翻新了。”
这份富足,深刻重塑着村民的思想观念。最显著的转变,落在了对下一代的培养上。
过去,贫穷是沉重的枷锁。孙丽立回忆:“很多孩子念完初中就不得不辍学,早早下地干活儿或者出去打工,贴补家用。”
如今,条件好了,视野宽了,董家口人尝到了知识和技术带来的甜头,也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广阔。
“我大女儿15岁,小儿子8岁。我常跟他们说,想学什么,只要是正经本事,爸都支持。想念书,念到什么程度,爸都供到底。”孙志南摊开布满劳痕的手,认真地说。
崔佳琦15岁的弟弟在驻操营镇中学读书,成绩不错。聊起弟弟,他的眼神里充满期待:“我就希望他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一种跟我和父辈不一样的人生。”
“家家户户都舍得在教育上投入。”孙丽立说,大家都一门心思想把孩子培养好,希望他们多读书、多学本事,未来能有更多选择。
这份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笃信,是富裕生活赋予村民最珍贵的礼物。
而支撑这份变迁与奋斗的,是流淌在董家口人血脉里的精神——勤劳肯干、坚韧不拔、脚踏实地。
这种源自戍边先祖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春风里被重新激活。
18个寒来暑往,孙志伟巡查长城的脚步从未停下。
孙丽立的二伯,今年75岁,作为村里第一代烤羊人,依然每天精神矍铄地守着烤炉,手法娴熟地为客人烤制美味。
孙丽立69岁的婆婆,是村里公认的黏豆包制作“第一把好手”,每到村里为客人制作黏豆包时,她依然是绝对主力。
岁月刻下皱纹,却从未磨灭董家口人勤劳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这股子精神,是董家口从贫瘠走向富足、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求温饱到重长远的内生动力。
夕阳熔金,为古老的董家口长城镀上温暖的光辉。山脚下,又一辆“流动烤羊车”准备启程。
记者手记
镰刀割开荆棘 炉火映红脸庞
回想在董家口采访,两幅画面不时浮现在脑海:孙志伟布满老茧的手拂过城砖,崔佳琦年轻的手在灼热烤架上翻飞。一冷一热,流淌着同样的精神血脉。
孙志伟十八载坚守,源于血脉深处的认同——长城是祖辈托付的“传家宝”,是融进骨血的“自家事”。
而升腾的烤羊烟火,则是新时代的创新号角。明朝戍边将士慰藉乡愁的技艺,在后人手中焕发新生。“流动烤羊车”的智慧突围,突破了地域局限。年轻人拍摄的短视频,闪耀着立足传统、拥抱时代的生存智慧。
守正与创新也清晰写在村民对下一代的目光里。孙志南“供到底”的誓言,崔佳琦期盼弟弟“过不一样人生”的憧憬,揭示着富裕带来的深刻转变。
镰刀割开荆棘,守护的是历史根脉;
炉火映红脸庞,点燃的是未来希望。
董家口的故事,正是古老长城文化在新时代最铿锵的回响——于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新生。
文/记者:安淼
图/记者:柳宏泽 刘双喜 张玫
编辑:张程程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