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物华天宝、文脉昌盛、景致奇秀,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风物,一地山水人文所孕育的古迹、味道、匠心、地标……
为了展示洛阳的百般风物,洛阳旅游开设专题栏目《神都风物》,带游游一起怀念一段时光,感悟一份心境,寻觅一种味道。今天,我们第三期就来看看洛阳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丽景门。
“丽景门站到了……”
从地铁站出来,站在中州路口,你往右手边望去,透过树影能看到飞檐斗拱、城墙巍峨,行约一二百步,便至“丽景门”。
观,其没有应天门那样宏伟;瞧,它却有着自己的厚重。
城楼下是瓮城。立于瓮城之中,可观丽景门全景。
穿过丽景门第一道券门,再迈一步,仿佛一脚踏进两个时空的交界,门外是现代都市的车水马龙,门洞内则是人声鼎沸的老街巷,现代与历史交相辉映。
丽景门的历史,始于金代。1217年,金朝迁都洛阳后,在隋唐应天门遗址东北重建城门,命名为“丽京门”,成为金明洛阳城的西门。它屡毁屡建,见证了洛阳的历史起伏。
如今的丽景门,是原址复建而来,三层重檐,高30米,城楼、瓮城、箭楼、护城河相映成趣,依旧保留着金戈铁马的厚重气息——那些斑驳的红漆门、清灰的砖瓦,都在诉说着它的沧桑。
出城门,一侧有石梯,可拾级而上。
登上丽景门,喧嚣被隔绝在脚下,耳边传来若有似无的鼓声,那是游客在城楼上击鼓祈福。
城楼之上,游人不多,可观赏城楼、荟洛楼、帝王史馆等地。
远眺,蓝天白云与古老街巷交织相映,难免不引人神思、感叹,轻声念叨:“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仿佛只要跨过这道门,你要寻找的古朴洛阳,便到了。
门洞下,人流摩肩接踵,有人驻足拍照,有人匆匆走过。
但无论新旧面孔,都会在城楼下抬头仰望——那飞檐下的灯火、箭楼上的月光、护城河里的倒影,都在提醒他们:眼前之地是历朝历代的必争之地,也是历代朝廷百官及万民祈福纳祥之处。
从城门洞穿行,暂且不要去那喧嚣的西大街,且走过丽景桥,在护城河畔的花园里转转,那里是另一番天地。广场舞的旋律此起彼伏,打乒乓球的“乒乒乓乓”声与吹拉弹唱的老人们的欢乐,交织成歌,展示着洛阳的松弛。
一座城的深层魅力,不在于高楼大厦,而在于那些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的“门”。它们是城市的脊梁,是文化的根脉。
门在,城就在;城在,魂就在。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丽景门”——那是故乡的老屋,是母校的校门,是童年巷口的那棵老树。它们看似普通,却是一些游子情感的坐标,是漂泊岁月中,永远可以回头的方向。
风起洛水,门见千年。丽景门,依旧伫立,静候下一个清晨,下一个故事,下一个回“家”的人。
点亮文末
让更多人看到吧!
关注我们
Follow us
加星收藏,每天好看
—END—
来源:曹依霖
统 筹:张人杰
主 编:孙梦雅 责 编:裴真真
编 辑:文 博 校 审:思 梦
觉得好看,请点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