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可以去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几个月前就想去自然博物馆了,记得有次走中轴线,看见有自然博物馆,当时也没动进去参观的心思。
上半年想去的时候,突然发现,这家博物馆的预约难度几乎可比国家博物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女友还是给约上了,且是周末场。
没有事先做功课,甚至不知道自然博物馆究竟是什么内容,本着学习的态度,其实当年孩子小的时候,就该带她去,可惜当时孩子没提,我们也没有想到,因此,只能现在去补课了。
经过几天凉爽后,今天又热了起来,好在一路地铁,到站走2分钟就可以进馆,心里也没有太为炎热发愁。可刚进博物馆大门,心里就感觉热起来了,因为人太多了,且博物馆的楼是老式的,门厅很小,一进大门,瞬间就要选择正南、东边或西边三个馆子中的一个。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先进正中的,按照道理来说,中间的也是最好的。事实确实如此,当然,这不是按照科学知识体系的脉络进行选择的,假如带着学习的态度,那一定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植物到动物。
正中是脊椎动物展厅,这里自然也是人员最密集的展厅,一者因为这里展出的有恐龙骨架,关键是下面还有专门的恐龙园,这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脊椎动物相对来说属于比较高级的物种,再者脊椎动物也是可以清晰地演示动物的进化过程,从水生动物到两栖动物,最后变成陆地上的脊椎动物,最后发展为恐龙这样统治地球的动物。
最后,恐龙意外地消亡了,关于恐龙消亡至少有15种假说,究竟你信服哪一种,还真的要到自然博物馆里好好研究一番。恐龙灭亡的假说中,有一种是说恐龙羽化为鸟,所以,恐龙不是灭绝了,而是在天上飞行。
记得先前参观辽宁朝阳博物馆时,看见过这块中华鸟化石,可惜在自然博物馆里没有特别介绍,也许,这里只是摆了一块复制品的缘故吧,假如朝阳博物馆把原化石贡献过来,可能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自然博物馆非常好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知识成体系地介绍,假如中小学生对自然感兴趣,一定会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以化石陈列逐渐展开知识体系,让参观的时候有具象的指引。没有化石的,就做模型还原,参观的过程觉得介绍的清晰明了,很快就会适应这里的渊博知识体系陈列。
大厅东侧一楼的西边是哺乳动物展厅,相对于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软体动物,哺乳动物出现的相对较晚,也就是说,哺乳动物进化的比较晚,因为晚,所以哺乳动物大致有这么几个特征:一是身上有毛发,二是有乳腺,三是脑容量相对较大,四是恒温动物。
当然,哺乳动物从原始品种到现代也是不断进化和改良的,记得展厅里有马、象等好几种动物的进化知识介绍,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认真地学习一下。
东侧一楼的东边是软体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展厅,这些动物出现的比较早,尤其软体动物,这些从早期的单原虫开始,软体动物大多生活在水里,比如各种螺类、贝类等。这部分知识记得以前《生物》里面都有,现在我们差不多都忘记光了。
东侧二楼是植物展厅,假如城里孩子学习植物学,这个展厅对他们非常有益。主展厅里不仅陈列了植物的进化,从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代表物种及其特征,而且,展厅里陈列了大量的植物样式、花果的标本,此外,还有大量的植物应用,如五谷杂粮、油料、香料、燃料、调料、药物等,知识体系非常丰厚,一圈认真学习下来,植物学课程不用再担心了。
西侧一楼的展厅是一个动物标本展厅,里面陈列了很多动物的标本,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有水里游的,感觉北京动物园的动物死了,都会被做成标本放到这儿,带小孩子到这儿来看动物,也许比去动物园还过瘾。
一楼的地下还有一个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所在,那就是水族馆,里面的玻璃缸里展出很多种鱼类,孩子们能触手可及缸里游动的鱼,那是非常欣喜的事。西边二楼有一个神奇非洲的展厅,里面有非洲的主要动物,还有一个非洲部族的人文展示,差不多都是实景展出,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二楼还有一个关于人类的展出,大人看着没有什么新奇的,对于准备学习《生理卫生》课的初中生也许非常有用。
一圈逛下来,差不多花了三四个小时,即便是走马观花,还真的感觉特别有收获。展厅布置真的特别用心,将有限的空间发挥到了极致,可架不住展品实在是太多了,由于空间不大,加上暑期孩子太多,参观体验的感觉实在是不好,有些孩子太小了,就被父母提前抱过来学习,实在是有点过于闹腾。还有所谓的志愿者,用有声话筒讲解,影响非随团人员的参观。
一楼大厅里有VR眼镜,好像很多小朋友都租用了,这是与时俱进的做法,博物馆里还有一点比较好的是,重要文物面前的地上都有数字标识,假如对这件文物感兴趣,可以在APP里搜这个号码,也许有系统详尽的知识介绍,这都是非常好的设计。
自然博物馆真的极富自然科学的知识,可惜我们都学晚了,假如孩子在读小学或者初中,假期里一定要带来学习一次。这是国家无偿提供的学习资源,要是没利用上真的有点可惜。
自然博物馆,我探索过了。假如嫌文字讲述不清楚,可以同步浏览我的视频。
世界上第一朵花的化石。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
银龙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