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扬州这个词,在江苏的名城中,南京、苏州现在是第一梯队,扬州是第二梯队,有人说扬州很尴尬,过去和苏州、杭州并称为“人间天堂”,现在却成了三线城市,到底发生了什么?
扬州处于长江北岸,城市基础布局同江苏里下河平原南缘相叠,京杭大运河穿越市区,城市包含长江和运河两条重要水道,自古为盐漕转运中心的扬州,行政上直接由江苏省管理,是扬子江城市群北翼的节点城市,从区位优势看,最突出的是“十字交叉”式布局,长江岸线从仪征到江都,京杭大运河从宝应穿城而过,再加上京沪、宁通高速公路和宁启铁路,一天就能往返南京禄口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润扬大桥通达之后,镇江铁路枢纽也归入扬州辐射范围,这等于把苏南的辐射范围直接伸到城市门口。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江淮门户,明清两淮盐运使驻节扬州,当时盐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清末开埠之后,扬州成为长江下游的对外通商口岸,现在在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长三角一体化三重规划之下,扬州处于交汇处,向北可以通过京沪高铁、京杭运河连接京津冀地区;向南可以通过长江深水航道直通上海洋山港;向西可沿宁西铁路直达西安,被称为“新欧亚大陆桥的东延带”,简单来说,扬州就是江苏向北、向西的中转站。
扬州不走大厂“铺天盖地”的路子,产业分了三层,汽车、机械、造船这些“老三样”保底,石化、新材料、新能源这些“新三样”升级,旅游、软件、康养这些产业慢慢加量,市区里扬州经开区、江都高新区、仪征化工园三地竞争布局,经开区做轿车整车和发动机,江都做数控机床和造船,仪征依托南京的化工研发做下游新材料,这样产业既能跟南京、上海错位,也能跟苏锡常的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错开,现在扬州不跟苏杭比GDP数字,但人均收入和居民储蓄在江苏还是靠前的,城区房价也维持在省会南京的一半左右,对年轻人更友好。
交通板块扬州投入力度很大,润扬长江大桥1999年通车,长江天堑成为扬州内部环线,2004年宁启铁路开动动车,扬州站到北京南最快只需四个半小时,2020年连淮扬镇高铁全线开通,扬州东到上海虹桥只需一小时五十分钟,市区内,地铁1号线正在建设中,预计2027年投入运营,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后,可以起降远程宽体客机,直飞日韩,东南亚,水运也不减,扬州港六座万吨级泊位常年不淤,集装箱航线直达上海外高桥,运河沿线的宝应,高邮内河港运输出里下河的粮食和建材,简单说来,扬州在“河运时代”的遗产上,慢慢发展成“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交通体系。
扬州没有双一流学校,但学科设置很本地化实用,扬州大学1992年从六所本地学校合并而来,农学、兽医学、烹饪与营养教育这些专业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在数控、酒店、旅游、烹饪这些专业上设置得非常细密,毕业生在长三角酒店、工厂里就业有明显的优势。对本地学生来说,分数够南京、上海的门槛没有,在扬州读本科或者专科,毕业了就是进厂开店,生活半径小,幸福感也不低。
瘦西湖、个园、何园、大明寺、东关街这五张旅游名片,年年都在社交平台上受到关注,运河三湾、宋夹城、运河大剧院这些景点,夜游、演出、博物馆等旅游内容连成一线,春天看桃花、琼花,夏天吃狮子头、盐水鹅,秋天尝蟹黄汤包,冬天泡汤、蒸桑拿,四季都有固定的旅游内容,外地游客从南京坐高铁到扬州东,打车二十分钟就能到瘦西湖南门,本地人喜欢周末去仪征捺山地质公园看火山石柱,或者去高邮盂城驿看古驿站,再带一份高邮咸鸭蛋回家。
扬州的“尴尬”不过是个偏现象的误会,苏州借外资快速爆发,杭州押宝互联网产业,扬州都是客观存在的,它按着自己的步调,先是在交通,产业,教育,旅游这些层次上把缺口补上,城市划分等级里,光看GDP数字,难免会忽略生活节奏,文化底蕴,宜居程度,扬州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周末逛园子,听评话的生活依然保留,日子也没紧慢之分,游客来扬州,高铁一小时到南京,两小时到上海,三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方便程度不输二线,这账咋算都不亏,下次再有人拿扬州“掉队”说事,不妨先问自己一句,是想要一座天天冲刺的赛场,还是想要一座能让日子过成诗的城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