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往事:小城旬邑
旬邑往事:小城旬邑 连忠照 |
小时候的旬邑县城确实很小。若是冬天,站在城外的翠屏山上往下看,只见一条之字形的街道横在山沟沟里,街道两旁都是灰扑扑的瓦房。再往外,就是一片片纵横交错的庄稼地了,显得分外荒凉。
早年,小城最繁华的当属城中心的中山路,也是当时唯一铺设了柏油的街道。这条路上有人民银行、国营商场、文化馆、电影院、邮电局、新华书店。其中银行和国营商场、文化馆都是两层的青砖小楼,十分显眼。曾有一次被父亲带上文化馆临街的二楼,站在窗口,俯视街道上往来的人群,心里的兴奋无法言表。
七十年代末,在现在的旬邑宾馆地址,建起一栋五层楼,当时叫做“服务楼”,算是县城最豪华的楼房了。村里的孩子们路过,总喜欢向里边张望一下,然后紧张地跑开,因为传说能住进这座楼的只有大领导和外来的有钱人。
那时,文化馆的古象化石还暂存在库房里,而现在的古豳文化博览园的位置,还是县机械厂和一排临街的民房。农机厂生产播种机之类简单的农机和取暖的铁炉。当时文庙仅存的一座大殿就位于机械厂内,被一些破旧的机械和废铁包围,远远看着显得特别破败,远没有想象中的宫殿富丽堂皇。
大约在2002年前后,县里拆除了机械厂,修复了文庙的大殿,并在旁边仿照文庙的样式,建起一栋砖瓦房作为博物馆,展出古象化石。这是座中式园林风格的院子,门是月亮门,在北方的小县城也算别具一格、引人注目。县里还拓宽了这条东大街,在博物馆门前铺设了红色地砖。
当时县城最热闹的地方,是离此不远的南大街的农贸市场,充满人间烟火的生活气息。实际上,旬邑县城最早的市场在电影院旁边的盐店巷里,这是一条窄窄的,只有五六米宽的小巷,两边还是黄色的土墙。
每天清早,来自城关各个蔬菜生产队的菜农,就在这里摆摊设点,销售应季蔬菜。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允许个体户做生意时,这里更热闹了,从早上到中午,小巷子里都挤满了人。
后来县里设立集市,逢十、二十、三十的集日,服装、布匹、鞋帽、五金、日用品,甚至农具,种类齐全,影院旁的小巷根本就摆不开,摊位就摆在中山街。
逢集的日子,从西桥旁的新华书店,一直到今天的中山街与东大街交汇的十字路口,都摆满了地摊。由于摊位太多,连街道中间也摆了一行。花花绿绿的衣服,鞋袜,布匹,针头线脑,像一条彩色的河流。
偶尔在一处拐角,还挤着一群卖鸡蛋、活鸡的乡村妇女,羞涩地四处张望。
到了中午的集市高潮,街道上人多得几乎转不开身。摊贩们的吆喝,庄稼人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不时,还响起一个女人的尖叫声,于是人们看见,有年轻女子哭喊着跑出人群,给人看她被小偷割破的衣兜,里边原本装着她准备买新衣服的钱。
那时也有了个体小饭店,就在今天的南大街王子酒店附近,一排临时修建的泥土屋,每家面积很小,几乎只能放一两张饭桌。
那时的个体饭店饭,老板也是厨师,原本都是农民,看着钱好挣,就赶鸭子上架开起饭店,做出来饭菜质量差,炒的菜甚至有夹生的,价格又高,当时人们更愿意去国营饭店。只有集日,这些小饭店才挤满了赶集的庄稼人。
集市如此热闹,集日又是如此拥挤,于是县里又在城南修起一条南大街,建起一个翠屏市场,市场中心是摆摊的玻璃钢大棚,四周是两层的门店,靠南一排是饭店,以三水酒家最出名,机关单位开会,接待客人都在这里吃饭。西边一家副食店、一家水产、调料店,其余的,大多都是服装店。
从此后南大街就成了旬邑县城最繁华的地方,一到集日,这里的摊位就一直摆到汃水河边。过路的车辆死命地按着喇叭,半天都过不去,只能绕道而行。
有了博物馆后,人们就有了新的去处。大家在忙碌之余,总喜欢到博物馆去转转、看看。就连各乡镇的农民下县,在南大街的翠屏市场买了衣物、蔬菜后,都要到博物馆来逛逛。
那时博物馆院内的钟亭旁边,有一座不大的假山,流水潺潺的。院内的绿地上栽种着形态各异的花木,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院门口就是一座巨大的大象雕像,另有一大一小的小象雕塑,立在博物馆的台阶下。
很多人喜欢抱起孩子,让孩子摸摸大象粗壮的腿,长长的鼻子,要不就把孩子放到小象的背上,孩子们爬上爬下的玩得不亦乐乎,时日久了,那尊小象雕塑就被磨得发出黑黝黝的光泽。
几年后,县里又拆迁了周边的民房,将博物馆扩建成现在的古豳文化博览园,跟原来的旬中操场(如今的体育场)连为一体。博览园修建好后,恰好县城的街道全部装上了新式的路灯。
入夜后,县城的主要街道和广场就亮如白昼。这种从未见过的景象,让人们狂欢似的涌上街头和博览园,连四乡的农人听说后都赶来了,连续几天,这条的街道上都是人山人海的。
新建的古象犀牛化石馆在古豳文化博览园的西南角,保留了原来的钟亭。再往里,就是长长的仿古游廊。临街一边是曲径通幽的花园,古象的雕像就立在花园中心。这里花木扶疏,一年三个季节都是姹紫嫣红的,还有鸟儿们飞来飞去。
一到夏天,很多老人就会坐在树荫下、亭子里乘凉,听着小鸟清脆的鸣叫。每天早晚,还有自乐班在亭子里吹拉弹唱,自得其乐,女人们则成群地在乐声里跳广场舞。
古象犀牛化石展厅里的灯光是幽暗的,给人一种幻觉,看着巨大的古象和犀牛化石,还有恐龙脚印化石,观众好像穿越了几百万年的时光,感叹着沧海桑田的变化。
令人瞩目的,是修缮一新的文庙大成殿廊柱上挂的那副长联:“泗水长流挟春秋雨露永垂洪范,豳凤未止随日月光辉共谒慈颜。”显得大气磅礴的。
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的纪念馆在文庙的后面,与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在同一栋楼内。库淑兰的剪纸作品与众不同,它不是普通剪纸的那种单色,而是用彩纸剪贴的。构图大胆独特,所以有人说库淑兰是东方的毕加索。她化身为剪花娘子,把自己梦想融进了这些剪贴画里。可以说,库淑兰为自己的家乡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古豳文化博览园的中心位置,就立着她的剪纸“江娃拉马梅香骑”的雕塑。
如今,库淑兰已经去世二十年了,与她在世时贫困的情况相比,今天旬邑的县城早已日新月异。现在站在城外的翠屏山上俯视县城,首先看见的,就是这绿树交错的古豳文化博览园,那曲折的小径,亭台楼阁,四根华表,绿茵茵的体育场,以及后面的巍巍的古泰塔,犹如一副图画尽收眼底。博览园的四周,就是高楼林立的街市。
而如今的旬邑县城,东起崔家河新区,西扩至小塔村。城南的翠屏湖恰似一串翠绿的珠链环绕着它,整个小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绿树掩映,空气清新,是一座宜居的城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