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从工业记忆到潮流中心
□孙连宇
刚刚过去的周末,“三车间·沈阳工业摇滚音乐节”在和平杯世界足球公园激情上演,为热情的市民与游客献上了一场融合工业美学底蕴与摇滚精神内核的视听盛宴。余音绕梁,回味悠长。对于这座以“共和国工业长子”之名挺立的城市,我们欣喜于这样的盛况,更感佩于其对城市根脉的深刻铭记。近年来,工业旅游虽成为备受瞩目的发展选项,但真正能“破圈”突围者,仍属凤毛麟角。相较于成熟的山水游、文化游,不少工业旅游项目依然在默默探索,未能形成强劲的市场吸引力。
“三车间”音乐节的火爆,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沈阳从不缺乏工业遗产——岁月斑驳的老厂房、刻满故事的旧机床、隐秘而伟大的工匠精神……这些元素绝非冰冷的“历史标本”,而是蕴藏着大工业气魄、大工厂格局与大工匠情怀的活态文化宝藏。如何将这份厚重的家底精心包装、深度激活,使之不仅成为吸引八方来客的“流量密码”,更升华为塑造城市独特精神气质的“灵魂图腾”,是沈阳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关键命题。
沈阳的传统工业肌理,远非机械冰冷的流水线。它曾是技能传承的熔炉、工友情谊的港湾、集体荣光的象征,是一个充满人情温度的“工业生态圈”。这些记忆承载着开启城市集体记忆的密钥,也是唤醒几代劳动者自豪感的触媒。沈阳的破题之道,核心在于将雄浑磅礴的工业底蕴,转化为不可复制、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音乐节已踏出坚定一步——024游戏区唤醒“铁环溜溜”的童趣记忆,经典机车展陈凝固工业设计之美,摇滚乐浪则为沉寂空间注入澎湃的青春心跳……这昭示我们,沈阳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需从零散走向系统,打造主题连贯、体验独特、层次丰富的文化产品矩阵。唯有将这些“独家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互动体验、有温度的文化产品、有影响力的赛事IP,才能真正实现工业旅游的“出圈”,赋予城市形象鲜明的辨识度。
当然,欲使工业底蕴成为持久的引流焦点,还需在“融合创新”上持续深耕。政府层面应扮演好“引导者”角色,科学规划、避免同质化,支持将老旧厂区改造与新兴业态(如体育、艺术、数字娱乐)深度融合,打造主题鲜明的“工业风”活力综合体。市场层面则需担当“实践者”,积极推动工业文化基因与文旅、体育、会展、文创等产业的深度嫁接,着力构建“工业旅游+赛事经济+文创消费+……”的全链条生态,让工业元素从“单次打卡”升级为“深度参与”和“持续消费”。
工业遗产的活力再造,其终极目标在于服务城市的全面振兴与升级。激活工业元素、发展工业旅游,与当下沈阳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高度契合,沈阳正以深厚的“工业底蕴”支撑创新突破,让老工业基地的“硬核”基因,持续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沈阳的工业记忆,是共和国铁水般滚烫的初心烙印。珍视并创造性转化这份独特遗产,令其在时代的创意激荡中焕发新生,让工业元素既散发浓郁的“怀旧韵味”,又洋溢酷炫的“新潮质感”;既塑造城市的独特“筋骨形貌”,更铸就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魂魄”——如此,老工业基地便不再是尘封的“过去式”,而是生机勃发的“现在进行时”。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