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文 /林鸿东
今日午后,我约小苏一起到豪岭山寻找 “ 祈雨道场石”。此前我曾两次寻访均半途而废。下午三点左右,在山林间一番攀行,大汗淋漓,最终在山腰处找到了它。石刻尚存,共有三处,一为“祈雨道場”题刻(刘瑞光老师认为其左侧题有“康介福等为”,右侧题有“僧人惠经敬立”等字,我在现场倒是忽略了,失去辨识的机会),一为“維嶽出雲”题刻,一为清乾隆 乙丑年同安 参将黄正纲与县令张荃率军政部属的祈雨题刻。
信息量最大的是清乾隆 乙丑年(1745年) 的祈雨题刻,具体内容如下:
秋成在望,靈雨未零。遍伸奠瘞之文,未叶滂沱之應。聞昔紫陽祈雨,遺跡猶存;比乎唐令踵行,甘霖立沛!乃偕營屬,再氶神民,步行而去,戴雨而歸。遂使大有興歌,豐年誌慶。洵山靈之蘇兆姓,爰勒石以銘千秋。旹乾隆乙丑年仲秋月穀旦,同安營參將黃正綱、守備陳朝行、千總施鳳,同安縣知縣張荃、教諭趙鵬蜚、典吏沈濟世,仝立。
这段题刻的意思大致是:
秋收在望,却没有降下及时雨。我们到处举行埋设祭文祈求降雨的仪式,但未能得到倾盆大雨的回应。听说昔日朱子在此祈雨,他的遗迹至今仍在;就像唐唐县令效仿前人做法祈雨一样,甘霖立刻充沛而降!于是,我带领同僚和部属,再次承接起神灵和百姓之间的(感应,指向上天祈雨),我们步行前往祈雨,又冒着雨返回。最终(祈雨灵验),使得(百姓)欢欣鼓舞地歌唱丰收,记载这丰年的喜庆。这确实是山神显灵复苏了万千百姓(的生计),因此刻石立碑以铭记千秋万代。时在乾隆乙丑年农历八月吉日。立碑人:同安营参将 黄正纲、同安营守备 陈朝行、同安营千总 施凤,同安县知县 张荃、同安县教谕 赵鹏蜚、同安县典吏 沈济世,一同立碑。
“祈雨道场”,清嘉庆《同安县志》认为是“僧惠明”所立。清乾隆题刻中的“再氶神民”四字是我个人的判断,其它研究者有断为“用衣(依)神民”者,也有断为“用衣神明”者。
读罢石刻即返程下山,途中忽感身上有雨珠滴落,原来竟落起雨来了,此情此景与祈雨题刻所述何其相似,“步行而去,戴雨而归”。至小车,则雨水渐骤,窗外已是滂沱。—— 真是一次完美的人文之旅。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