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凉爽的夏末清晨,朝阳给纪念馆广场中央那座庄严肃穆的主题雕塑镀上了一层金色。来自陕西咸阳的游客郝建军带着女儿站在纪念馆入口处,看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几个苍劲大字,轻声对女儿说:“今天咱们好好听听西路军的故事,这是咱们不能忘的历史。”
这样的场景,如今每天都在西路军纪念馆上演。截至目前,纪念馆年内观瞻人数已突破1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倍。从本地市民到外地游客,从党员干部到中小学生,越来越多人走进这座红色殿堂,在历史回响中汲取精神力量。
多元展陈: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在《信仰的力量·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将士在青海》常设展厅里,一条土黄色的编织羊毛裤陈列其中,它虽已千疮百孔,却如一位沉默而坚韧的历史见证者,无声诉说着八十多年前发生在甘、青两省那场惊心动魄的浴血征程。
“它曾紧贴一位无名战士的身躯,在祁连山的凛冽寒风中跋涉,在戈壁滩的枪林弹雨中穿行,最终伴随着主人的壮烈牺牲深埋地下,直到1956年清理烈士遗骨时才重见天日。它带着历史的沉重伤痕,成为那段用鲜血书写的革命史诗最直观的物证。”讲解员马海霞正为一群老年游客讲解,“当时条件艰苦,这条毛裤谁伤病最重、年龄最小就给谁穿。这件看似残破的文物,正是我们叩开历史之门、探寻西路军指战员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精神的一把钥匙。”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以6个单元、7个场景、134件革命文物,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那段撼人心扉的历史。78岁的市民赵大爷听完讲解,轻轻抚摸着展柜玻璃:“这些物件和画面比文字更能打动人,看着它们,就能想象到当年西路军的不容易。”
“妈妈你看,这幅画里的战士叔叔背着伤员在走路!”在《“画”说西路军——我心中的红色记忆》学生画展展区,8岁的小姑娘李雨桐拉着妈妈的手,指着一幅水彩画说。画展里,西宁市艺术实验中学学生用真挚的笔触创作了百余幅反映西路军英勇西征的感人故事。有雪地行军的场景,有战士们互帮互助的画面,还有胜利会师时的欢呼。
“我们希望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让红色历史更贴近不同群体,让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纪念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纪念馆在常设展基础上,举办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主题临展和《“画”说西路军——我心中的红色记忆》学生画展,“常设展系统还原历史脉络,临展聚焦革命精神传承,学生画展则用童眼观史,三个展区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
用心讲解:让英雄故事“动”人心
“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九军政委陈海松,牺牲时才23岁。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指挥战斗……”在一楼展厅《浴血祁连》单元,讲解员马嘉睿的声音哽咽了。他面前的三十多位游客中,几人悄悄抹起了眼泪。
“讲解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要让故事走进人心。”一直从事讲解工作的马嘉睿说,“我深受西路军革命精神的感染,闲暇时总会阅读关于西路军的史料,挖掘版面背后的故事来丰富自己的讲解。”
为了让不同群体的观众都能有所收获,纪念馆的讲解服务越来越精细。针对青少年,讲解员会放慢语速,用场景和展柜中的实物相结合,带孩子们感受历史的温度;面对党员干部,则会加深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的解读,激励党员干部回望历史,感悟初心。
“我带着孩子来的,本来担心他静不下心,没想到他全程听得特别认真。”来自上海的游客刘女士说,“讲解员老师讲得太生动了,还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历史背景,临走时孩子说‘要向西路军英雄学习’,这趟来得太值了!”
除了人工讲解,纪念馆还配备有电子语音讲解和文物赋码系统。游客用手机扫描展柜上的二维码,就能听到详细的文物故事介绍,还能看到相关历史影像。“这种方式很灵活,想了解哪个文物就扫哪个,体验感特别好。”前来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张萌说。
薪火相传:让红色基因“扎”深根
“大家好,我是红领巾讲解员王子涵,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西路军战士穿越祁连雪山的故事……”在展厅一角,11岁的王子涵戴着红领巾和绶带,用清脆的童声为游客深情讲述。他的讲解虽然略带稚气,却格外认真,赢得了游客们的阵阵掌声。
今年暑期,纪念馆联合5所小学开展了红领巾讲解员培训活动,20名少先队员经过历史知识、讲解技巧等培训后,正式上岗为游客讲解。“孩子们用童言童语讲述西路军的故事,既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也让参观者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负责培训的纪念馆工作人员说,“有位家长反馈,孩子为了讲好西路军的故事,主动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现在都成了‘红色小专家’。”
除了红领巾讲解员,纪念馆还联合多所中小学开展“培育爱国之情 激发报国之志”教育活动,累计接待青少年学生5万余人次。中学生张晓雅在参加活动后写下感悟:“以前在课本里学习革命历史,总觉得离自己很远,这次在纪念馆看到实物、听了故事,才真正明白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线上线下:让红色资源“联”起来
“扫码登录云展厅,让我也能在‘线上’详细了解西路军历史。”远在新疆的历史爱好者陈先生通过电话告诉记者,他是纪念馆线上研学平台的常客,“平台上的资料特别全,既有珍贵史料,更有革命文物介绍,对我了解西路军历史帮助很大。”
纪念馆打造的红色基因多媒体云展厅,这个集资料收集、展示、研究于一体的线上平台,为观瞻群众了解西路军历史,提供了多元化渠道。“我们希望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能便捷地了解西路军历史,从中感悟信仰如磐的力量,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纪念馆负责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介绍,平台不仅有全景展厅,还有历史文献、人物传记、专家解读等内容,“有位省外的西路军后代专门给我们留言,说通过平台看到了祖父那一代人西征的故事,圆了他多年的心愿。”
线上热度高涨,线下服务也不断升级。暑期旅游旺季,纪念馆在“节假日无休”的基础上推出了“无闭馆日”“提前开馆延时闭馆”和精细化预约等特色服务,根据参观时长、研学侧重点等需求因人施讲,使观瞻体验针对性更强、效果更佳。“我们一家本来担心时间不够,没想到纪念馆延时闭馆,让我们能慢慢参观,讲解员还主动提供讲解指引,特别贴心。”来自四川的游客张先生说。
从清晨到日暮,从线下展厅到线上平台,西路军纪念馆里的红色故事每天都在被讲述、被聆听、被传承。18万人次的观瞻数字背后,是红色文化的强大吸引力,是人们对初心使命的追寻,更是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历史,每一段故事都在传递力量,红色热潮正涌动在这片热土上,激励、感召着党员干部、青少年和观瞻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