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根之所系,心之所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魂牵梦萦的故乡。它承载着血脉的记忆,烙印着成长的足迹,更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精神气质与发展脉动,塑造着我们的品格与梦想。
今天,大美故乡开栏了。本栏目将以“科大人眼中的故乡”为视角,去探寻、记录和分享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
在这里,我们将体悟一方水土孕育的厚重文明;感受时代变迁中不变的城市灵魂;见证故乡在时代浪潮中的奋进身姿;品味最质朴也最动人的人间烟火。
我们期待每一位讲述者,在描绘故乡大美的同时,融入个人成长的奋斗故事,将这份对“小家”的热爱,升华为对“大家”的担当。将故乡的变迁与个人的奋斗、学校的使命、军队的发展乃至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
我们相信,每一份对故土的回望,都是对使命初心的再次擦亮;每一次对家乡的讲述,都是对强军报国信念的深情表达。
诚挚邀请师生员工、遍布五湖四海的广大校友踊跃执笔,担任“家乡推荐官”。带领我们走进一幅幅饱含深情的故乡画卷,共同感受大美中国的蓬勃生机与无限魅力,在“家乡”与“家国”的共鸣中,汲取前行力量!
第一站,我们走进“山水洲城”——湖南长沙
湘江生潮涌,家国共此时
故乡推荐官
欧祉辛
博士研究生
湖南长沙人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在这片生长了二十余年的土地上,我逐字品味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那股书生意气仿佛在身体里流淌。
我突然明白:所谓故乡大美,不仅是湘江的潋滟波光,更是那融进血脉的“敢为人先”;所谓家国担当,正是将个人奋斗写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让青春与强军号角、创新浪潮、时代脉搏同频跳动。
长沙是养育我的故乡,她有千百副面孔。她是楚汉名城、是伟人故里、是美丽的山水洲城,是游客眼中的“娱乐之都”“网红城市”,她,更是我心中幸福感满满的源泉。
●屈贾文脉地,敢为天下先●
两千多年前,屈原行吟湘江之畔,在《天问》中发出对天地、历史的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西汉才子贾谊,虽谪居长沙,却以《过秦论》《治安策》针砭时弊,以改革的利剑刺向时代的沉疴。屈贾“敢问未知”的求索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魄,成为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的源头。
1919年的长沙潮宗街,一份名为《湘江评论》的刊物横空出世。主编毛泽东在发刊词中呐喊:“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正是湖湘精神的革命性表达。他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话语至今振聋发聩、激励后人。
我的家里珍藏着开国元帅和开国十大将军的肖像,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陈赓等湘籍将帅占据九席。儿时的我常常被外公拉到画报前,同他一起感受“无湘不成军”的骄傲与自豪。长沙的“敢为”精神始终在血与火、破与立之间,书写着属于这个民族的生命力。
●湘语铿锵处,强军号角声●
抗战时期的长沙,更将“敢为”二字刻入骨髓。1938年的“文夕大火”烧了五天五夜,千年古城付之一炬,天心阁城墙成为长沙最后幸存的古城墙遗址。后来,中日双方在长沙进行了三次拉锯式的大规模会战,湖湘人民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精神。
这一切,都化作这样一段话记录在岳麓山的长沙会战纪念碑旁,“当时,日寇以18万之众,兵分六路进攻长沙,全体将士浴血奋战,忠勇用命,人民协同,合围设伏,取得歼敌3万的胜利。”
作为开国大将的陈赓,13岁投身湘军,少年壮志中已见湖湘子弟“吃得苦、霸得蛮”的血性。同一片血色天空下,二十岁出头的慈云桂在抗战流亡中艰苦求学。激荡的军号从八十年前传来——一边是战地冲锋的嘶吼,一边是科学救国的长鸣。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被委以重任带兵抗美援朝,武器装备和技术的落后催生出国防科技发展需求。1952年,毛泽东将陈赓从朝鲜战场召回筹办“哈军工”。后来,陈赓亲自前往大连海校点名要见慈云桂。战地冲锋与科技强军的号角交织在一起,属于“银河人”的故事开始了。
●于斯为盛者,银河写苍穹●
慈云桂担任中国首台巨型计算机总设计师,带领着“攻坚敢死队”奋斗在国防科技前沿。在中国首台巨型机攻坚战中,“银河团队”奋不顾身地扑向艰难险阻,一如战场上的黄继光、董存瑞。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副悬挂在岳麓书院千年的楹联,在国防科大的银河机房中获得了新的注脚。“银河团队”经过几代人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攻坚克难,终于从跟跑、并跑来到了领跑。2015年底,“天河”超算六连冠的新闻传遍街头巷尾,彼时正在备战高考的我不会想到,短短半年后自己也会成为“银河团队”的一员。
直到我真的考入国防科大计算机专业,仰望陈赓大将的雕像时,熟悉感扑面而来。成长的记忆里路过城墙校门的画面闪现在脑海,外公在画报前说过的话回响在耳边“这个是我们湖南的陈赓大将,还是毛主席的老乡和校友……”当超级计算机的蓝色光芒在湘江之畔亮起,湖湘大地的文脉与剑魄,正在用0与1的密码重写“敢为天下先”的当代传奇。在长沙,每年都有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学子奔赴科大而来。
●湘味烟火色,星城风物长●
长沙城的每个角落都在诉说着三千年不息的烟火故事——既有历史文明的厚重,又有网红时代的鲜活,在每一个晨昏日暮间焕发新的光彩。
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雕像久久凝视着湘江北去,盛大璀璨的烟花、一江两岸的灯光秀、渔人码头的霓虹游轮同湘江的波涛共舞流光……
岳麓山的枫林岁岁尽染如期,映红了忠烈纪念碑的碑文,岳麓书院的楹联旁传来年轻的话音,爱晚亭的飞檐下飘来奶茶的幽香;太平街的青石路延伸向贾谊故居斑驳的砖墙,天心阁的古城墙和炮台遗址被炫彩的灯带勾勒出轮廓。
火宫殿的油锅阵阵翻滚,臭豆腐的热辣与糖油粑粑的甜香交织;坡子街的霓虹灯照亮了口味虾的鲜辣江湖,在解放西的夜色中与啤酒的泡沫共舞。
长沙将历史的烟熏火燎与延续的城市记忆烩成一碗人间烟火,让每个奔赴而来的灵魂都能在湘味氤氲里,触摸到星城滚烫的心跳。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里程碑回望,号角从每个时空传来回响,激励着战士挥刀斩敌,也鞭策着学者重塑脊梁。新时代向高地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将步履不停地攀上一座座高地,迎接盛世中国新的胜利。
文字 | 欧祉辛
图片 | 张育豪 徐铭阳 韩煦琳 王乘阳 (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 | 夏雨萱
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