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猫,今天也一起看世界。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花了5500块,坐火车穿越鸭绿江,正式“踏上朝鲜领土”开始了一场5天的旅行。

本以为会是一段新鲜而神秘的体验,没想到一上车,就像被拉进了“剧组现场”。
你所看到的一切、遇到的每个人、停留的每一处,全都是安排好的剧本。我们是演员,演一出叫“游客体验朝鲜”的戏。
不是跟团游,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团体观察”。

第一站:火车一过鸭绿江,手机就“断联”了
我选的是火车团,从丹东出发,过了国门那一刻,窗外瞬间变得不一样。
十分钟后,停在新义州车站,手机信号勉强还能蹭到丹东那边的,但只收得了消息,回不了。那一瞬间,我真的有点慌了。
更“震撼”的是接下来的边检现场:工作人员全程严肃,护照、签证全收走,检查包、翻书、登记相机型号、甚至连有几个口红都要说清楚。
“韩国产的化妆品不能送人”,“写字的纸张不能有问题内容”——这不是提醒,是警告。你看着那个戴军帽的大叔一字一句念清规定,你就明白了:从现在开始,这趟旅程没有“随便”两个字。
每天的行程:去哪、见谁、说什么,都写好了
你以为到了朝鲜,能体验真实生活?错了,我们每天的路线,就是一套标准流程:
- 上午几点去哪一个展览馆
- 中午在哪家饭店吃铜碗饭
- 下午去哪个纪念馆拍照
- 晚上回酒店,门一关,不准出门
你以为“夜游平壤”?不存在。你看见的,是一组组游客在导游带领下完成任务。
酒店门口没人守,但门外没有自由。
我住的是羊角岛饭店,平壤最“高级”的酒店之一,外观看着高大上,一进房间就像是三线小城的宾馆:没有电的冰箱、没力气的吹风机、干净到让人怀疑是“演练过”的床单褶皱。

演员式的导游,模板式的讲解
我们这团的导游姓金,是个二十出头的女生,典型“导游话术大师”。
“在我们朝鲜,有三样东西是免费的——住房、医疗、上学。”
听着像福利,其实都是全国统一讲解模板。她说完以后接着介绍:生三个女儿送三个金戒指,60平的婚房拎包入住,孩子上完12年义务教育之后,考不上大学就去当兵或者参加工作。
你问她工资多少?她说:“我们不叫工资,叫生活费。”
也对,毕竟他们拿的是粮票和布票,能发现金的都是“涉外行业”。
街道干净、人穿整齐,但你能感到“规矩太多”
走在平壤街头,地上确实一尘不染,垃圾几乎看不到。导游说:每片区域有专人扫地,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清洁。每条街,每幢楼,都有“责任人”。
但越干净,你越觉得这城市像被格式化了。大家穿得整整齐齐——男人白衬衫黑裤子、女人清一色裙子,脸上没什么妆,长发统一扎起来,像是刚下班准备集合开会的感觉。

偶尔看到几位在广场上敲鼓跳舞的“活力女战士”,我以为是节日表演,结果导游说:
“她们是专门为上班族鼓劲的队伍。”
(我也需要被鼓励哈哈哈)
你说,是不是有点迷幻。
真实的荒诞:吃饭靠外汇商店,打电话一分钟16元
朝鲜购物、打电话、看演出,全靠“外宾制度”。
你不能刷卡,不能用朝币,要么人民币现金,要么去“外汇商店”。
买张阿里郎演出的票,800元一张,只能现金给导游。
打个电话,一分钟16块钱,比在国外漫游还贵。

更离谱的是,如果你想上网,可以,买张外国人专用SIM卡——价格是1700元人民币。不如说这是“有价无市的断网体验”。
朝鲜人平均生活费一个月400元,导游的“高薪岗位”也不过600元。
一边是高楼、干净的街道、仪式感十足的讲解;一边是几十年前的集体劳动制、没有电的火车、随处断网的生活。
这不是旅游,这是一次“进入平行时空的观察”。
在朝鲜旅游的这5天,我从最初的好奇、紧张,到后来有点“恍惚”。
你以为你在旅行,其实是在被引导观看;你以为你在拍照,其实你拍到的只有想让你看的;你以为你体验到了当地生活,但真实的生活永远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也许,有些事,真的要亲眼看过、体验过,才能知道个中体感的细微区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