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廊坊,戏剧幻城的回廊里仍飘荡着《红楼梦》的婉转唱词,偶剧博物馆的玻璃柜中,百年木偶仿佛在诉说光阴故事……以“戏剧”为笔,以“旅游”为墨,我市积极探索“戏剧+旅游”融合的新业态,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项目,让旅游更有看头,消费更具活力。
一座幻城:让经典在沉浸中重生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走进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有还无剧场”,全息投影技术让林黛玉的身影与观众重叠,天津游客张艺萱下意识伸出手,仿佛能触到那缕薄纱般的衣袖。“不是在看剧,是再次走进了红楼梦里。”她的话语道出了到访游客的共同感受。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用21场沉浸式演出重构了《红楼梦》的精神内核。在“第三十五中学剧场”,山东游客刘颖戴上红领巾,与“同学们”一起朗诵《好了歌》,当黑板上的字迹幻化成大观园的亭台,她的眼眶湿润了:“没想到能以这样的方式,读懂曹雪芹的通透。”而108处情景空间更藏着中式美学的密码——月洞门框住流云,白墙映着竹影。保定游客骆亚函举着相机连拍不停:“每一处留白都是风景,这才是中国人的浪漫。”
开园两年来,2.1万场演出接待观演人次超1000万,数字背后是业态的深度融合。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市场部品牌经理方圆介绍:“从戏剧幻城出发,步行10分钟就能到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看展,拐个弯就是水云间文化商街品美食,‘演出+展览+文创’的生态圈,让游客从‘一日游’变成‘深度游’。”
一间博物馆:让传统在互动中传承
“提线木偶的每根线都有名字,这根叫‘灵犀’,控制的是木偶的眼神……”壹佰偶剧博物馆内,馆长张楠手持清末的提线木偶“状元郎”,向孩子们演示操控技巧。玻璃展柜里,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等五大类藏品静静陈列,从唐代的彩绘木偶到现代的动漫偶形,勾勒出偶剧艺术的千年轨迹。
在节气课堂上,市民王彦苏正和女儿一起画荔枝。“大暑吃荔枝是老规矩,老师说这叫‘不时不食’。”她笑着展示女儿的作品,画上的荔枝旁还粘着一片真树叶——那是手工课上孩子们自己捡的。这样的活动,博物馆每周末都在上演,从清明扎风筝到冬至捏面人,二十四节气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不只是展示,更要让文化活起来。”壹佰剧院副总经理董伟建说,“以壹佰偶剧博物馆为切入点,让廊坊市民能够更好地了解传统偶剧文化,同时联动壹佰剧院、壹佰影城、壹佰艺术酒店、会议中心和宴禧宴会厅,打造廊坊城市中心有亮点、有卖点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偶剧博物馆是壹佰剧院“壹佰·偶视界”项目的核心内容,通过联动现有的剧院、影城、文化馆等业态,构建起了全国首个偶剧主题的文化商业空间。自2018年运营以来,这里已举办330多场活动。
一条廊道:让产业在融合中绽放
以戏聚人,以文促旅。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文旅+戏剧”的新型业态,依托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壹佰剧院·偶视界、益田戏剧产业孵化基地等剧场资源以及区位优势,打造“百里戏廊”戏剧风景廊道和戏剧产业带,向南北辐射出“正剧微旅游度假带”和“民间百戏微旅游度假带”两翼格局及多条京津旅游线路廊道,打造“文旅融合·戏旅品牌”的战略主构架,实现戏剧与文旅项目的互融互促。
越擦越亮的戏旅品牌,正逐步转化为城市的竞争力。我市注重将戏剧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通过举办中外优秀剧目演出、“戏剧之星”艺术盛典、京津冀京评梆票友大赛暨戏曲名票廊坊行等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
暮色中的戏剧幻城,最后一场演出的灯光渐暗,而水云间商街的灯笼刚刚亮起。来自北京的游客周先生计划明天去看偶剧博物馆的新展览。他不知道的是,自己脚下的这条路,正通向廊坊文旅融合的更广阔未来。
记者手记
当戏剧成为城市的“流量密码”
走在廊坊的戏剧风景廊道上,处处能感受到一种奇妙的融合:《红楼梦》的唱词与商街的烟火气交织,千年木偶的丝线牵着孩童的笑声,传统美学的留白里藏着现代文旅的巧思。
在这里,戏剧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激活消费的“钥匙”。从沉浸式演出让游客从“旁观者”化身“剧中人”,到博物馆里老手艺与新互动碰撞出火花,再到500公里廊道串联起“观剧、研学、消费”的完整生态,廊坊用“戏剧+”的魔法,让文化资源变成了旅游资本。
当游客为一场戏停留于一座城,当传统文化以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这座城市的文旅故事正缓缓道来。
来源:廊坊都市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