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度瞰全城+沉浸光影体验,岳麓山电视塔“焕新”归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尹玮
岳麓山顶的长沙广播电视发射塔,即市民俗称的岳麓山电视塔,曾给无数市民留下了美好回忆。8月17日,改造后的岳麓山电视塔以“长沙之眼”观景平台的新身份亮相,开启试运营。
登麓山之巅,览星城千年。“长沙之眼”一方面继承了登高远眺的地理优势,游客居高临下,可360度俯瞰长沙全景,感受城市的壮阔、山川的秀丽;另一方面发扬了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创意优势,市民漫步夜游,“光影魔法”为大家跨时空还原橘子洲焰火、江天暮雪、流星雨等奇景。
入夜后登临“长沙之眼”高空观光厅,可以俯瞰一江两岸绝美夜色。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雨滴 摄
故地重游,一首难忘的青春回忆曲
站在河东江畔西望,岳麓山优美的山脊线中段有一处明显的“突起”,这就是始建于1987年的岳麓山电视塔。除了承担广播、电视信号发射的“本职任务”,早在电视塔设计之初还明确了观光功能。1992年完全建好后,就对外开放了旋转观光厅,直至2013年因设施老化而关闭。
这十余年的开放,给广大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千禧年前后,很多情侣都把电视塔选为约会地点,在旋转观光厅留下一把“同心锁”,锁住彼此的情爱。因此尽管已成“江湖传说”,但很多市民对电视塔仍念念不忘,呼吁“唤醒城市天际线”。
这不,记者17日一大早赶到电视塔下,就看到了人潮如织的景象。尽管入口的名字已被“长沙之眼”取代,但很多“老长沙”还是透过电视塔的经典外形,一眼就认出了这位老朋友。“崽呀!你爹我小时候还在上头吃过饭!”记者耳旁此起彼伏的感叹声,仿佛交织成一曲难忘的青春之歌,故地重游的游客迫不及待地与同伴分享这些珍贵美好的回忆。
凭栏远眺,一堂生动的乡土地理课
全新亮相的岳麓山电视塔,对外有了一个新名字——“长沙之眼”城市观景平台。为什么要叫“长沙之眼”?带着疑问,记者“逮”到了正在检查各处细节的天择城旅总经理陈叶。“‘长沙之眼’,寓意在这里大家能全方位领略长沙之美。”顿了顿,陈叶补充道,“同时‘长沙之眼’也见证了长沙的前行与发展。”
全方位领略长沙之美,的确是“长沙之眼”的一大优势。
近来流行在岳麓山顶看日出、赏日落,但主要观景点视野较窄,基本只能朝向橘子洲、梅溪湖等固定方向。记者注意到,“长沙之眼”的塔下空间也是如此,虽然正对着橘子洲头,是一处绝佳取景点,但五一广场方向被树木遮掩,看不到国金中心的身影。
这样的遗憾到了塔上就不存在了。那里的360度高空观光厅,也就是过去的旋转观光厅,海拔足有324.5米。在长沙城区,位置比它更高、视野比它还开阔的“对手”真没几个,真正做到了“一览众楼小”。
凭栏远眺,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可见到现代化楼宇、道路、桥梁,以及墨绿的山丘、湛蓝的河湖。特别是穿城而过的湘江,碧波如镜,倒映出楼影幢幢。游客刘女士不禁感叹:“早就知道长沙是‘山水洲城’,过去一直没有直观感受。这次登塔,一目了然。”
光影赋能,一次穿越的长沙文化行
陈叶说“长沙之眼”见证了长沙的前行与发展,一方面是指从1987年到2025年,长沙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透过各种沉浸式体验,让大家直观地感受长沙千百年来的变迁。
穿过大门,沿塔下户外空间右侧的楼梯而下,来到负一层艺术空间,迎面而来的是“星城记忆画廊”。这里悬挂着1908年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拍摄的长沙府文庙大成殿等众多精美的老照片,把记者思绪带回到百年前的长沙古城,令人不禁想要了解更多这些老照片、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候梯厅也被“长沙之眼”玩出了花样,这里被布置成270度全息观影空间。除了岳麓书院等现存古建,还通过媒体艺术手段再现了“文夕大火”前的长沙古城模样。
如果是夜间游玩,乘坐38秒的电梯抵达360度高空观光厅后,将开启全新体验。白天看似普普通通的玻璃,这时候成了投影屏幕。窗外的真实景色与投影的创意内容叠加交织,或是橘子洲焰火,或是雪花飘飘,或是漫天流星雨。可惜记者来的时候是上午,无从得见这奇异的“光影魔法”,具体如何还待各位读者亲身体验。
“长沙之眼”的塔下户外空间、负一层艺术空间均为免费开放。
作者:尹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