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红军长征彝海结盟的红色圣地
在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有一片被红色记忆浸润的土地 —— 冕宁县。这座镶嵌在横断山脉东麓的小城,因 80 多年前红军长征途中那场彪炳史册的 “彝海结盟” 而永载史册,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民族团结、军民同心的精神地标。从大渡河畔的枪林弹雨到彝海边的歃血为盟,冕宁不仅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摆脱围追堵截、开辟北上通道的关键转折,更铸就了 “军民团结、民族团结” 的不朽丰碑。如今,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故事仍在继续,当年红军播撒的革命火种,已成长为照亮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之路的燎原之火。
一、历史坐标:冕宁在长征中的战略地位
冕宁地处川滇黔交界的凉山腹地,东接雅安,西连甘孜,南邻西昌,北抵石棉,是四川通往云南、西藏的重要门户。1935 年 5 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堵: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兵力,企图将红军围困在金沙江与大渡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重演 “石达开第二” 的历史悲剧。大渡河天险横亘在前,安顺场渡口仅有少量船只,对岸早已布下重兵;而通往大渡河上游泸定桥的必经之路,正是冕宁所在的彝区。
彼时的彝区,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彝族各部落与汉族官府矛盾深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民族压迫政策,彝汉之间隔阂极深。国民党军队为阻止红军进入彝区,不仅散布 “红军要剿灭彝族” 的谣言,还故意武装彝族部落,企图借彝区地势和民族矛盾削弱红军。对于连续行军作战、疲惫不堪的红军而言,能否顺利通过彝区,不仅关系到能否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更直接影响到北上抗日战略的实现。
1935 年 5 月 22 日,中央红军抵达冕宁县城,随即成立了冕宁县革命委员会,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同时,红军还组建了 “中国工农红军彝民沽基支队”,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支由少数民族组成的红军队伍。在冕宁,红军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明确提出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的民族政策,以通俗的语言向彝族群众宣告:红军是为各族人民谋解放的队伍,与压迫少数民族的国民党军队有着本质区别。这一布告被彝族群众称为 “救命布告”,为后续的彝海结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冕宁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其地理位置的险要,更在于它是红军实现 “兵分两路、奔袭泸定桥” 战略部署的关键节点。红军在冕宁兵分两路:一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组成先遣队,负责开辟彝区通道;另一路由林彪率领,沿安宁河向安顺场进发,牵制国民党军队主力。正是这一精准的战略部署,使得红军能够在国民党军队形成合围前,迅速突破彝区防线,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彝海结盟:民族团结的永恒见证
彝海,原名 “鱼海子”,是一个位于冕宁县拖乌山腹地的高山淡水湖,海拔 2280 米,湖面约 20 万平方米,四周青山环抱,湖水清澈见底。1935 年 5 月 23 日,红军先遣队进入彝区后,遭到彝族沽基、罗洪、倮伍三个部落的阻拦。按照彝族传统,部落之间互不统属,外来者未经允许不得擅自通行。面对手持土枪、长矛的彝族群众,刘伯承深知:硬冲只会激化矛盾,失去通过彝区的机会;唯有以诚相待,才能化解隔阂,争取彝族群众的支持。
红军先遣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即使遭到彝族群众的袭扰,也坚持 “不开枪、不还击”,并主动向彝族群众赠送粮食、布匹等物资。这一举动让长期遭受国民党军队欺压的彝族群众深受触动。沽基部落首领小叶丹通过与红军宣传员的接触,逐渐认识到红军是一支 “不拉夫、不抢粮、不杀人” 的好队伍。他派出代表与红军谈判,提出按照彝族习俗,举行 “歃血为盟” 仪式,以证明双方的诚意。
1935 年 5 月 25 日,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边举行了庄严的结盟仪式。没有酒,红军战士就用湖水代替;没有酒杯,就用彝族群众的土碗。刘伯承端起碗,大声说道:“我刘伯承对天起誓,与小叶丹结为兄弟,如有反悔,天诛地灭!” 小叶丹则回应:“我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结为兄弟,若有三心二意,让我死在乱枪之下!” 随后,两人一饮而尽,彝海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彝族向导为红军带路,还亲自护送红军通过彝区。在小叶丹的影响下,其他彝族部落也纷纷停止阻拦,为红军让出通道。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后,小叶丹信守承诺,不仅没有被国民党军队的威逼利诱所动摇,还将 “中国工农红军彝民沽基支队” 的旗帜珍藏起来,始终坚守着与红军的盟约。直到 1942 年,小叶丹在与国民党军队的冲突中牺牲,临终前仍嘱咐家人:“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等到红军回来。” 这面浸透了民族团结鲜血的旗帜,如今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彝海结盟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军事战略的范畴。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第一次成功实践,开创了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的先河。正如刘伯承所说:“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不仅为我们顺利通过彝区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它向彝族人民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三、红色传承:冕宁的革命精神与时代回响
80 多年来,彝海结盟所蕴含的 “民族团结、军民同心、诚信守诺、艰苦奋斗” 的精神,始终在冕宁这片土地上传承不息。在冕宁县城,当年红军成立的冕宁县革命委员会旧址已改建为 “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馆内陈列着红军用过的枪支、布告、文件等文物,生动再现了红军在冕宁的革命历程。每年有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来到这里,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在彝海湖畔,“彝海结盟纪念馆” 与 “结盟纪念碑” 遥相呼应。纪念碑高 12.26 米,象征着 1935 年 12 月 26 日毛泽东同志的生日,碑体由刘伯承与小叶丹握手的浮雕构成,底座刻有 “彝海结盟” 四个金色大字。纪念馆内,通过多媒体技术、场景复原等手段,将彝海结盟的过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一位来自云南的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站在彝海边,仿佛能听到当年的誓言在湖面回荡。这种跨越民族、超越时空的信任,是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守护的精神财富。”
冕宁人民始终没有忘记红军的恩情,更没有忘记小叶丹与红军的盟约。新中国成立后,小叶丹的儿子沈建国继承父志,积极投身民族团结事业,曾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在冕宁,许多彝族群众家中至今仍保留着红军赠送的物品,讲述着祖辈与红军交往的故事。“红军鞋”“红军桥”“红军树”…… 这些带有红色印记的地名和物品,成为冕宁人民传承红色记忆的鲜活载体。
红色精神不仅体现在历史记忆中,更转化为冕宁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冕宁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了 “彝海结盟”“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安顺场渡口” 等红色旅游景点,形成了 “重走长征路” 红色旅游线路。2023 年,冕宁县红色旅游接待游客超过 150 万人次,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冕宁县还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县共有彝族、汉族、藏族等 20 多个民族,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近年来,冕宁县先后被评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典范。
四、乡村振兴:红色土地上的新变化
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冕宁县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始终以红色精神为引领,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如今的冕宁,早已告别了 “交通闭塞、产业落后” 的旧面貌,呈现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新景象。
在产业发展方面,冕宁县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县种植核桃、花椒、樱桃等经济林果超过 50 万亩,建成了 “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其中,冕宁樱桃以果大、味甜、色泽鲜艳而闻名,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当地群众的 “致富果”。同时,冕宁县还发展了烤烟、中药材种植等产业,2023 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 35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1.5 万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冕宁县实现了 “村村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 4G 网络”,彻底改变了过去 “出行靠走、通讯靠吼” 的状况。雅西高速、成昆铁路复线穿境而过,让冕宁融入了成都、西昌等城市的 “两小时经济圈”。新建的彝海旅游公路,不仅方便了游客前往彝海景区,更带动了沿线彝族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产业。
在生态保护方面,冕宁县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彝海周边实施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项目,湖水水质保持在国家 Ⅰ 类标准,成为凉山彝区的 “生态明珠”。同时,冕宁县还发展了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文化教育方面,冕宁县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新建了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5% 以上。同时,积极传承和保护彝族传统文化,开设了彝族语言、彝族歌舞等课程,让彝族青少年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不忘民族根脉。如今,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年走出大山,学成后又回到家乡,为冕宁的发展贡献力量。
冕宁县的变化,是凉山彝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缩影。正如冕宁县委书记所说:“当年红军长征在冕宁播下的革命火种,如今已成为推动我们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红色基因,让冕宁这片红色土地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五、精神丰碑:彝海结盟的时代价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彝海结盟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冕宁所见证的 “民族团结”“军民同心”“诚信守诺” 等精神,依然是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彝海结盟告诉我们: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更需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军民同心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彝海结盟中,红军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彝族群众的信任,彝族群众则用生命守护与红军的盟约,生动诠释了 “军民鱼水情” 的深刻内涵。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诚信守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刘伯承与小叶丹的盟约,跨越了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历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诚信精神的典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需要弘扬诚信文化,构建诚信社会,让诚信成为个人立身之本、企业发展之基、国家强盛之魂。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涵。当年红军在冕宁克服重重困难,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冕宁实现脱贫致富,同样离不开艰苦奋斗的付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以实干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冕宁,这座因彝海结盟而闻名的红色圣地,早已不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而是一座矗立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丰碑。它见证了历史的转折,更指引着未来的方向。从彝海边的歃血为盟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红军长征的艰难跋涉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冕宁的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奋斗成就梦想。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