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记者 余淮 通讯员周波 柯陆珺慧
“这里的钟乳石太美了,在灯光下像打翻的珠宝盒,这是一处难得的‘地下宫殿’盛景。”8月18日下午,黄石市阳新县百洞峡景区迎来一批特殊的访客——参加“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全国网媒总编辑调研行的29家媒体负责人,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群中沉浸式探秘,用镜头和笔触记录这座城市“山水林洞”交织的自然之美。
百洞峡中寻秘境,一石一景皆文章
百洞峡的奇幻景观让全国网媒总编辑赞不绝口。记者彭年 摄
下午4时,百洞峡云雾缭绕,奇石造型各异。总编辑们沿着蜿蜒的山间步道前行,耳畔是潺潺溪流。当踏入主溶洞“龙宫洞”的瞬间,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奇观震撼:高达20米的钟乳石笋如白玉雕琢,千年水流冲刷形成的“石幔屏风”垂落洞顶,在五彩灯光映照下折射出梦幻光晕。
“这些碳酸钙沉积物每百年才生长1厘米,眼前这片‘石珊瑚林’已有数十万年历史。”景区讲解员指着一组形似珊瑚群的钟乳石介绍,百洞峡因拥有大小溶洞百余个得名,其中开发开放的8个溶洞各具特色,既有可容纳千人的“议事厅”,也有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一线天”,洞内恒温18℃,堪称“天然空调”。
重庆华龙网副总经理卢勇刚举着相机穿梭在溶洞中,镜头对准一处形似雄狮的石笋:“都说黄石是‘江南聚宝盆’,以前只知这里矿产丰富,没想到地下还藏着这样的宝藏。这些钟乳石是大自然的活化石,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讲述地球的故事。”
潜江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谢华果被岩壁上的天然石纹吸引。“你看这纹路多像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她将镜头拉近,与手机里刚拍摄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照片对比,“昨天看了生产人造石的华新水泥厂,今天又见亿万年形成的钟乳石奇观,黄石的‘石文化’真是一脉相承。”
开发百洞峡 黄石阳新走出山水致富新路
在百洞峡景区观景台,溶洞奇观一览无遗。记者彭年摄
百洞峡是黄石市阳新县的一处自然奇观,峡谷内山峰林立、怪石嶙峋、洞穴遍布,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过去,因交通不便、开发不足,这处美景一直藏在深山无人识。
据悉,为了将自然山水化为文旅产业,阳新县对百洞峡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建了通往景区的道路、停车场等,完善了景区内步行道、观景台等设施。
景区讲解员介绍:“自百洞峡景区开业以来,游客纷至沓来,领略峡谷美景,体验民俗文化,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景区开发带动周边3个村发展农家乐28家,村民年人均增收超2万元。”
这番话让咸宁网副主任陈小彬深有感触。“刚刚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看到‘亚洲第一天坑’变身生态公园,今天又见证溶洞资源变成热门景点,黄石在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确实有独到之处。”
流连忘返间的深层共鸣
全国网媒总编辑在百洞峡感受亿万年历史变迁。记者彭年 摄
“这次黄石之行让我很触动。从‘挖矿’到‘挖景’,一字之差,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更是城市气质的华丽转身。”西安新闻网编辑孙真睿表示,“以前提起黄石,首先想到的是‘钢铁’‘铜矿’的工业印象;但这次实地参观,溶洞的奇绝、矿山变公园的绿意,‘仙境’成了我认识的新标签。这种既留得住工业记忆、又焕发自然景观活力的蜕变,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力量。”
“在百洞峡看到的不仅是溶洞奇观,更是黄石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中国城市新闻网媒联盟会长胡宝祥在调研中感慨。他表示,全国网媒总编辑们带着对黄石“矿冶名城”的固有印象而来,却在调研中不断收获惊喜:“从华新1907文化公园的工业遗产活化,到未苏湾的文旅融合;从矿山公园的生态逆袭,到百洞峡的造化神奇,黄石用‘点石成金’的城市智慧,书写了一篇转型发展的精彩答卷。”
此次全国网媒总编辑调研行活动由湖北省委网信办指导,黄石市委网信办主办,长江网承办。活动在长江头条等自媒体平台引发网友热议,全国网友纷纷为黄石的转型发展点赞,“山水黄石”的城市形象传遍全国。
(值班总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熊展平 值班编辑 王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