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春打造航空特色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载体,依托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建设的蓝天公园将于今年9月长春航空展前正式投入使用。“公园设计遵循‘森林城市中的园林式航空博览园’理念,将航空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巧妙融合,通过四大功能片区的匠心设计,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了一座集生态涵养、文化体验、休闲游憩于一体的航空主题乐园。”8月19日,公园主创设计师陈军向记者介绍说。
四域联动:绘就航空文化全景画卷
利用既有地形地貌、现状水系,重塑场地风貌。记者在现场看到,蓝天公园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基底,并结合周边区域,打造人文、环境、交通全要素感知的生态体系。“我们在设计中,以‘无界开放,山水共融’为整体定位,结合场地自然基底与航空文化特色,划分四大功能片区,构建起层次分明的游览体验体系。”陈军说。
航空文化艺术区环绕红旗湖展开,将航空历史脉络与现代艺术表达相结合,通过雕塑群、主题展馆等景观节点,展现人类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航梦活力悦动区依托民丰湖与民丰沟,打造亲子互动、水上运动等动感项目,让游客在嬉戏中感受航空魅力。航迹生态研学区设置了航空科普长廊、模拟飞行体验舱等设施,将成为青少年航空知识研学的天然课堂。航展广场游憩区位于航展馆前方,以开阔的草坪与硬质广场为主体,既能满足大型航空主题活动需求,又为游客提供休憩观景的开放空间。
“四大片区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通过景观步道与水系有机串联,形成‘一园四域、全域联动’的空间格局,这样的设计既能彰显北方城市疏朗大气的独特风貌,又能让游客在不同区域感受到多样的航空文化氛围。”陈军介绍说。
生态为基:构建蓝绿交织的活水网络
蓝天公园建设以生态修复为首要任务,通过水系重塑与驳岸改造,让自然基底焕发新活力。工程团队将原红旗湖与民丰湖水系打通串联,清理淤积杂物,优化水体形态,实现多水域互联互通。针对硬质驳岸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自然弯曲的岸线形态,增设浅滩、溪流、跌瀑等多样化水域断面。 蓝天公园驻场设计师刘风华向记者介绍,这些改造既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又为鸟类、鱼类等生物营造了栖息家园。同时,他们同步构建的雨水循环系统,像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蓄滞水湿地等“海绵体”设施,能有效应对东北季节性降水波动。
陈军补充道:“在植物选择上,我们选用樟子松、白桦、蒙古栎等乡土树种构成复层植被结构,不仅能抵御冬季严寒,更能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如今漫步园区,能看到清澈水系蜿蜒流淌,岸边草木葱茏,一幅‘山水共融’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开合之间:彰显北方园林大气之美
蓝天公园设计团队以“界面开合控制”为核心手法,塑造出大气简约的现代化公园气质。公园入口采用全开放式设计,打破城市道路与园区的物理隔阂,开阔的草坪与水景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深入园内,微地形与乔木林带围合出半私密空间;核心区域则再次打开界面,中央水景与阳光草坪相连。
刘风华解释道:“这种‘开合有度’的设计理念,在航展广场游憩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大面积硬质铺装与草坪的组合,既满足航展期间的人流集散需求,又在日常呈现出开阔通透的景观效果,这也成为展现长春城市气质的重要窗口。”
沉浸体验:打造航空文旅新标杆
蓝天公园突破传统博览模式,将航空文化融入景观肌理,构建“场景渗透+沉浸体验”的游览体系。沿“十里航迹环”主轴,航空艺术涂鸦、飞机造型景观小品、飞行家主题乐园等节点星罗棋布。临近空军航空大学的研学区,设置了模拟驾驶舱、航空知识互动屏等设施。
陈军表示:“公园通过生态治理、文化植入与功能融合,已具备‘一日游、深度游、研学游’等多元接待能力。我们希望游客能在漫步中触摸航空历史,让青少年在趣味体验中探索蓝天奥秘。”
刘风华补充说:“9月开园后,这里将与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形成联动,成为集航空博览、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目的地,为长春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
来源:掌上长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