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城里的太平兴国寺塔,位于盐湖区安邑镇,近些年也成为了国保,但从网上看,前些年一直没开放。今年4月份去运城,我们特意去看了看,就想着打打卡吧。
我们从运城北站打了一车,到了禹城东街,从地图上看,就在南边很近了,但对着一个好像是地矿的单位。没法过去,从西边的胡同里穿过去,但对着塔都是房子,没有路可以过去。胡同走到头往东拐不远,北边一条胡同的尽头就是那塔了。
这是一个在网上比较熟悉的画面,大家都是在这胡同里拍的片片。看着胡同尽头的大红门紧闭,可能就是塔所在的院子吧,走过去,这时一个人骑着车过来,直奔那个红门,我心里一动,果不其然,那人到了门前下了车,开门进去了。
我心想这个人应该是管理员吧,赶紧走几步,想蹭进去看看,没想到人家并没有关门,我们就进了院,院子中间就是那塔。
跟那开门的师傅搭讪,他果然是这里的文保员,他说,这里现在正式开放了。刚才他回家吃饭午休,这时正好过来。巧不巧,运气不错。
太平兴国寺塔又名南海塔、安邑塔,立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塔基边长11.4米,占地面积129.96平方米。
仰视,有相当的高度,据介绍:这是一座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塔坐北朝南,现为11级,高59米。塔身砖彻,平面呈八角形,各边长4.56米至4.7米不等。该塔一至三层形制相近,都没有腰檐,檐上为平座,腰檐与平座下均饰有砖雕斗拱。第四层只有腰檐而没有平座,第五层以上均为叠涩出横。塔身逐层收分,斗拱的数量逐层递减,亦无仿木构造的柱、额,但有砖砌的枋。据说塔尖上铸有“绛州”二字,塔尖下端原有如盘香的螺旋,后来地震时掉了下来,今已不存。
一层南面开门,直通塔内。东、西、北三面门内各筑一小室,由门洞直通塔外。二层至顶层四面各施圆拱窗,每层八角各悬风铃。塔内原有木楼板作为上下之隔层,惜均被烧毁,仅余八边形空筒,底部直径11.5米。
太平兴国寺塔原是太平兴国寺禅师墓塔,故又称“太平兴国寺舍利塔”。但寺久已不存,现只余此塔。现有文献对太平兴国寺的创建时间说法不一,如北魏延和二年(433)、唐贞观年问(627-649)、北宋嘉佑八年(1063)等。
清顺治时张宗俊碑文中称此塔建隋仁寿年间(601-604)。按《山西通志》载;此塔建于宋嘉佑八年。学者根据塔的风格,也认定它建于宋代。《安是县志》推断应不晚于唐代,宋嘉佑重修时改名为“太平兴国寺塔”,民间亦有创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为“南海塔”之说,并有关传说以佐证,方志记载,该塔原为13级,高260尺(约80米),据说是北方最高的塔。当地有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安邑县,好高塔,离天不过丈七八。
进塔里面,为砖砌叠涩成顶。
塔东边的院里是新修的太平兴国寺。
塔边上管理室内有一小的安邑历史陈列,安邑是古地名,东周时期的魏都安邑城、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两晋时期,此处为安邑县所在。后来,北魏孝武帝分古安邑地为南、北两县,南安邑就是这里——今运城盐湖区,北安邑即今夏县。、
看地上的牌子,有开放的时间,据文保员师傅说,现在全年开放,就他一人管理。我们看完出来,文保员是师傅还客气的送我们出来。
查地图,我进去的路线是那条红线。如从运城北站过来,走安邑西路一条路可到西边的路口,然后走进来(见图)。塔前这条胡同比较窄,进不去车,我看见胡同口有车,看来车是从东边过来的,胡同口对面是“安康双语学校”,导航定这里也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