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下午两点半,飞机的舷窗外已能望见连绵的黔北丘陵,遵义新舟机场的轮廓在云层下渐清晰。


落地、取行李,快步走向租车点,提前到达的孙老大和老陈已经在车边等候,引擎启动的瞬间,自驾之旅的期待感也随之升温。

导航设定“遵义会议旧址”,车子穿行在城郊公路上。路两旁的田埂里,偶有晚冬的作物泛着浅绿,远处的民居顶着青瓦,墙面上“红色遵义”的标语格外醒目。约莫半小时后,老城的气息渐浓,车流慢了下来,老陈介绍说“前面就是会议旧址片区了”。
停好车,从阶梯上来步行穿过一道石拱门,便见那座青瓦白墙的小楼——遵义会议旧址到了。

旧址坐北朝南,两层,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门厅后是砖砌牌坊,牌额用彩色瓷片嵌字,牌坊后是青石铺墁的小天井。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1935年的那个冬天,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会议就在此召开。走进大门,砖砌影壁上“慎笃”和“慰庐”二字在夕阳下泛着光,天井里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本想登上二楼看看会议室,却见入口处立着“暂不开放”的牌子,虽有遗憾,却也理解这份对历史遗迹的审慎保护。只能在外面和这座小楼合影留念了。



在一楼展厅慢慢逛着,泛黄的电报、磨损的军帽、锈迹斑斑的步枪,无声诉说着长征路上的艰辛。墙上的照片里,老一辈革命家的身影定格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字里行间的决策细节,让人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激烈讨论。陈列馆里的沙盘复原了遵义会议前后的红军行军路线,那蜿蜒的箭头,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转折。






在遵义会议旧址的旁边,还有遵义会议陈列馆。

陈列馆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图片、图表、场景复原等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会议过程和重要意义。


我沿着展厅的路线,逐一参观了各个展区,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对遵义会议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在这里,我看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看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实现理想而付出的巨大牺牲,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的坚定抉择和伟大智慧。

离开旧址时,暮色已染上天际。没有去逛附近的老街,只想早点回住处整理思绪。车子驶离老城,窗外的灯火渐次亮起。回到预订的民宿,放下行李。回想下午的所见,那座未开放的二楼虽留下遗憾,却让“历史需要敬畏”的感受更加真切。

晚饭后,洗去旅途的疲惫,躺在床上,耳边似乎还回响着那句“遵义会议是黎明前的曙光”。夜色渐深,这座城市在静谧中沉淀着红色记忆,而我也在这份厚重中,期待着明天的晨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