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对5个重点景区管理和运营主体及所在市(州)文旅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开展集中提示约谈,并组织专家把脉问诊,进一步推动解决暑期旺季游客反映的突出问题。
这是今年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旺季旅游服务的一个缩影。为提升服务让游客安心畅游,今年暑期,省文化和旅游厅首次成立旺季旅游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日调度”“日报告”机制,及时制定出台《旅游旺季景区服务管理二十条措施》和《旅游旺季安全生产保障十条措施》,健全24小时值班机制,创新构建“安全+服务”双轮驱动机制,通过全链条安全管控、全方位服务升级、全领域协同联动,推动贵州旅游安全总体平稳有序,旅游服务保障总体稳中有升,重点旅游景区景点持续火热。
傍晚,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华灯初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龙永 摄
全链条守护防线向末梢延伸
在西江千户苗寨,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间游人如织,却秩序井然。“预约错峰+大数据调度是关键。”西江千户苗寨管理部经理梁娅琴介绍,客流高峰时段,由55辆观光车与66辆大巴组成的“运输矩阵”自动增发班次,配合外围交通管制与分流岗亭,实现高效人车分流,这套动态管控模式使景区接待效率提升40%。
西江做法在贵州并不是孤例。我省相关部门在机场、高铁站等关键节点设“流量预警站”,实时推送“舒适度指数”,重点景区实施“日承载量+瞬时承载量”双限流机制。截至目前,今年全省重点景区未发生流量超载事故。
“安全必须覆盖‘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保障’全链条安全体系。”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全专班相关负责人点明防控逻辑。贵州建立文旅、气象、交通、应急部门信息共享及“关、停、转、闭”快速响应机制。7月15日雷公山暴雨,景区通过广播、短信、喇叭“三重覆盖”,20分钟内安全转移1200余名游客。
镇远县高过河漂流。邹渝 摄
安全防线正向末梢处延伸:镇远古城实行每日安检观光车并实时上传数据,赤水丹霞悬崖栈道每厘米护栏承重检测达300公斤,青岩古镇300余栋古建筑加装智能烟感,万峰林配发智能救生衣……
“有这样牢固的防护,才能尽情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在赤水丹霞的悬崖栈道上,四川游客张晓望着眼前瀑布飞泻,手扶着坚实的护栏,心中踏实。
全行业提升监管“决不护短”
“选旅行社前查了贵阳‘红黑榜’,看到这家在红榜上,心里就踏实多了。”贵阳一家旅行社门店前,湖南游客王先生的话道出众多游客心声。
日前,贵阳市旅游行业协会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榜单,24家旅行社及4名导游因服务优质登红榜;22家旅行社、4名导游及3名自然人因合同违规、无证经营等问题入黑榜曝光。这份名单,成为游客决策“风向标”。
贵阳市青云市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吸引了大量来黔避暑旅游的游客。
红黑榜背后,是贵州“决不护短”的监管决心。8月初,“贵阳酒店价格暴涨”引起热议,市场监管部门迅速出手。8月6日,贵阳市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避暑季期间旅游市场经营行为的提醒告诫函》,明确客房价格涨幅,禁止订单生效后毁约涨价。次日,市场监管部门公布首批酒店价格违法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全省文旅、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涉旅联合执法检查共出动3037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300家,整改问题530个,办结实事527件,立案查处涉旅案件373起,旅游投诉法定时限办结率100%。贵阳市“利剑行动”查处违规136起,让痛点变通点。
整治之外,行业自律更显长效。6月,200家旅行社高管签署自律倡议书,承诺诚信经营、品质至上、公平竞争。同时,更具创新性的跨区域协作机制同步落地,贵阳市等省内四市三州签订《“黄小西吃晚饭”1+6跨区域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交流协作协议》,再为旅游市场护航。
全方位升级服务更显温度
“出发前3天,‘一码游贵州’就帮我规划好了5日完整行程,并且预订好了门票、酒店、直通车,让我的旅途舒适方便。”来自广州的“95后”游客林宇展示手机APP里的“黄小西”5日环线游方案。刚刚毕业的他,用一场贵州自由行庆祝新生活启程,而智能、贴心的旅游服务,成为他旅程中可靠的“搭档”。
智慧服务的便利在旅途各环节持续延伸。龙宫景区保留人工窗口并配备“银龄助手”,为65岁以上人群提供优先服务,排队超过30分钟时自动启动“弹性通道”。
交警正在黔灵山公园大门前的路口指挥交通。
交通接驳也更为顺畅。“高铁+景区直通车”实现黄果树、小七孔等景点“无缝换乘”;安顺“景区直通车”串联周边景点,形成1小时旅游圈;遵义在高速服务区设置旅游咨询台,已累计服务游客超80万人次;百里杜鹃提供免费摆渡车,接驳时间不超过15分钟;通过AI优化观光车路线,荔波小七孔候车时间从1小时大幅缩短至20分钟。
细节之处,更显服务温度。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推出扫码即可聆听的双语讲解,让中外游客无障碍感知民族文化;织金洞等景区配备爱心座椅、婴儿车、母婴室,全方位照顾特殊群体需求;高温时段,喷雾降温、免费凉茶和防暑药品及时奉上关怀。餐饮领域“明码标价”和“平价餐厅示范店”让游客吃得安心,食材扫码即可溯源……
“我们的服务理念是:把游客当亲人。”铜仁市梵净山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海沙介绍,除常规服务外,梵净山常年免费提供姜茶、小板凳、特色小吃,节假日及旺季增设文艺演出,并为特殊人群开通绿色通道。“希望每一位来到梵净山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
在甲秀楼景区,游客们在体验夜景旅拍。
立体化共治让“流量”变“留量”
“当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景区通道被摊位堵塞的情况随手拍摄并上传平台后,没想到很快就看到了整改结果。”游客何映柘的感慨,道出了贵州旅游“痛客行”举措的实效。
6月30日,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官网、12345热线等渠道征集游客建议,最高奖励5000元,让游客从体验者转变为旅游治理的参与者,以多元视角推动问题解决。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为旅游共治注入鲜活动力。在黄果树瀑布景区,“瀑花”志愿者每日忙碌于秩序维护、咨询指引及急救服务,成为文旅安全的“隐形防线”。如今,全省已招募1.2万名旅游志愿者,覆盖各大交通枢纽及景区。
雷山县的“乡村旅游管家”计划更具深意,培训5000名村民投身民宿餐饮行业,不仅提升了服务品质,还带动2000余户家庭增收,实现了服务提升与民生改善的主客尽欢。
科技赋能则为共治装上“智慧大脑”。旅游大数据中心实时生成全省景区“运行图谱”,通过算法预判需求。升级后的“一码游贵州”智能推荐“小众景点”,分流游客20余万人次;梵净山启用无人机巡航,发现人群聚集即刻触发广播疏导;青岩古镇的智能垃圾桶满溢后自动报警,让景区环境维护更高效。
多元共治的合力,推动贵州旅游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跃升。数据显示:贵阳北站暑运高峰日均游客量飙升至12万人次,环比增长50%;龙洞堡机场7月单日峰值8.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1至7月,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8.5%、10.7%,其中7月单月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9.6%、11.2%。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蔚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肖勇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