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邦城
二0二五年八月八日,乘老人休息时间,从水洛城,经过朱店镇、万泉镇、徐家城到达阳川,这已是第六次去阳川了。
从小对阳川感觉很神秘,它这个川究竟是什么样的川?胡芦河到底有多宽多深?阳川人比较富,怎么个富法?阳川有很多名人,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下长大?七八十年代,卧龙山集梁,街道上摆放的多数是阳川人种的黄瓜、各种水果、茄子、辣椒等,卧龙怎么没有?……带着一系列疑问,总想弄清楚,总算有辆破车,就方便、自由、随性!
最初接触阳川人是卧龙中学上初中和高中的时期,阳川高中学生合并至卧龙中学,卧龙学生家境普遍困难,吃的菜饼子,干三集梁连喝囗凉水都稀缺。阳川学生相对家庭条件比较好,两顿玉米面疙瘩看起来比较宽裕、比较大方,有时还请卧龙学生吃顿饭。印象最深刻是一次肚子突然痛着没有办法,一位阳川学生,个高帅气,扎了几苗干针,很快就好了,感到非常神奇。还有几位友好的同学,热情好客,请吃手攥玉米面疙瘩,至今记忆犹新。
一九八0年夏天,是考上学校的第一个夏天,认识了阳川的几位同学的人其中一位,人家说,暑假跟我去阳川转一会,我们乘车兰州至静宁,再从静宁到仁大梁,下车从山上步行至他家里。那时候阳川人生活已经好一些了,将我热情招待后,第二天从阳川步行至卧龙老家。那年才19岁,瓜着呢,啥礼节也不知道。老同学第二天早晨把我送到胡芦河畔,长了那么大,第一次过河,当时河水比较宽、深,水流比较急。走到河中央,眼花,天旋地转,我就喊叫,同时将眼睛闭住,就不晕了,很快就过去了,差一步被河水冲走了。然后告别老同学,慢慢登盘龙山,当时年轻力壮,农村孩子,爬山有的是力气。
第二次去阳川,一个人驾车,从县城经过卧龙仇家梁、大庄镇到阳川的,仅仅观察了阳川乡政府所在地,地方不太,集市很小,卧龙高中学生又合并在阳川中学或南湖中学,对卧龙教育影响较大。商店超市馒头铺饭馆也不多,大概印象如此,很快返回县城。一路漆黑,没有路灯,车灯也不太亮,寂静的山区既害怕,又觉风险较大,唯恐开着埂子上下去。
第三次沿着卧龙镇经张余家、山赵家、红土坡等南阳公路到达阳川镇的,也就是从阳川镇的北方进入,一感受了南阳公路的新颖性、平展性、规范性,二了解了阳川北面情况。又将镇政府、阳川中学、小学、市场情况观察了一番,与前相差无几,但这次向镇十字路囗西方延伸,看到一些加工公司、出租楼面,还有一座比较象样的宾馆。又返回卧龙和县城。
第四次,经朱店、万泉,上徐家城山到达阳川镇,去看望一位大学教授的父亲,高龄八十九岁。他家是杨家堡子,在阳川镇东面半山腰,有半截路比较危险。这次近距离接触了阳川人的接人待客、茶饭生活、院落建设情况。到庄浪人家,必须要吃饭,热情、诚恳、开舍、纯朴,家里有二层楼,外表贴的白色瓷板砖,每层有6间房,院内外都是水泥地,光滑平整舒服。
第五次,还是从朱店、万泉、徐家城至阳川的,这次是给杨教授父亲奔丧。老人在过完九十岁生日那天,就离开了人世。感受了阳川的丧葬礼节和程序。再次观察了阳川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饮食习惯。我们与老人遗体告别,叩头作揖,家人良菜好饭,烟酒招待后就离开了杨教授家。看来庄浪的风俗习惯基本差不多。
第六次,有点心不甘。还是将阳川没有了解清楚。自己又驾车去了阳川,先到郭闫家、孙王家,村庄的东南西北看到了,遇见村上六十多岁妇女,问路,耳朵有点背,但说的很清楚,她说,藏完了,耳朵听不见了,牙也掉了,我说比较正常。从北至西,又从西回到通往阳川镇的大路上。省级公路宽度是县级的2倍,县级公路是乡镇级的2倍,乡镇级公路是村社级的2倍。
走了一段后,就到了金李村,乡镇路两边是大本营,有条通往西面的路,从胡.芦河桥过去,还有一小部分。河东部分家庭建设比较好,河西一般。河西的南面是孙王村。这下搞清楚了,孙王村在这里。
又回到乡镇比较宽阔的公路止继续往北,就到刘湾村,是镇政府所在地。当然比较富裕,建设情况不错。来了多遍,前已述及,不用多说。这里胡芦河桥是最阔气排场的,大、宽、亮,是阳川所有桥中最好的桥。
从东向西穿过去,往北走,就到了台家咀,川地面积比较大,所住户数最多,人口比较稠密。为何?观了一下地理,可能因为占地面积多,养活的人数多。从表面建设情况看,不及其它村富裕。从外界传言衡量,知名度没有李湾村、大湾村、刘湾村突出。遇见了一位老人,在路旁观赏田园,问我在这干什么?我说看看,他说好好看,前面是什么什么村。
继续往北走,就是李湾村、大湾村。这两个村感觉情况比台咀村好一些,人数好像也比台咀村多,建设情况比台咀村更好些,在大湾村遇到了一批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搞基建,从他们言谈举止上,感觉明显乐观与自信。最后沿着大湾村的新桥到达红土坡去卧龙了。
从这些川地村可以看出:阳川人明显富于除水洛镇、朱店镇、万泉镇所在地的其他人,二层、三层、四层楼频繁显现;阳川人包括其他人,种植苹果、玉米、洋芋、小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食饭问题,另一方面是市场驱动;苹果长势非常好,绝大多数套了袋,极少部分则没有,台嘴村、李湾村、大湾村苹果面积特别大。但很少见到阳川人种植茄子、辣子、黄瓜、西瓜,有少量地种植梨、桃子等果品;村里人不多,见到的多数老年人、妇女儿童,与全县全国农村情况相似;道路已硬化至各个村社,甚至有的小巷道也被硬化,可能是自掏钱所为。
为何反复去阳川呢?就是我从小感觉比较神秘,别人也许不神秘。初次来阳川就知道有条河,周围都是大山,体验了一下盘龙山;第二次来阳川,观察了阳川鎮政府所在地、市场状况、镇建设情况;第三次来对镇政府、中学、市场场景拓展了认识;第四次第五次深入至某一具体家庭了解了人的情况、家庭情况和文化情况。第六次进一步深入至川里各村观察了一下农业种植、苹果经营、建设修饰、富裕程度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还远远不够。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且每次实践和认识比前一次要进一步。阳川家庭、个人如何生存发展的,在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今天,如何开拓新的思维,启迪自己的智慧,参与全国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如何看待和决策未来的。阳川有很多人才,他们现在发展得如何?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所以调查研究并非易事,是很艰辛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