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河南是诗词的厚土,诗词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古至今,河南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跟着诗词游河南,从诗词歌赋中寻觅河南的声音,以诵读的形式礼赞河南,体会诗境里的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穿梭千年的诗意,让我们与诗圣词豪同赏一轮明月同游一处美景!
周口
名字来源:
古称“龙都”因明永乐年间,一位周姓的船夫再次渡口摆渡得来。
历史典故:
武丁灭蝗、人祖伏羲、王隐著史、山水诗圣谢灵运等。
主要景区:
关帝庙、太昊陵老子故里、太清宫、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女娲故里等。
《诗经·陈风·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周口,三川交汇、河流众多,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是羲皇故都、老子故里、道德之源,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美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曾经发生在周口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故事。
陈地(今淮阳县)土地肥美,人烟稠密,为中原富庶地区,物产、文化均兴盛。人们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总要虔诚地祈神降福,所以其地巫风颇为盛行。《陈风》的首篇《宛丘》就是这一特殊民俗的反映。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写的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巫女,正在宛丘之上舞蹈,舞态娉婷多姿。宛丘,朱熹注,“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郡县志》上说,宛丘“在陈州宛丘县南三里”,也就是现在的淮阳县城/东南四公里处/的平粮台。现代考古发现,这里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在周代是陈国著名的游乐祭祀场所。每逢祭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宛丘,载歌载舞,祈神赐福,并有男女欢会的物资交流。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淮阳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的太昊陵庙会大约是起源于此。
《宛丘》的第二章、第三章是对歌舞场面的描写。在歌舞狂欢的高潮,鼓乐齐奏,巫女狂舞,可以想见当时的热烈场景。《宛丘》所反映的是祈神降福的宗教歌舞,虽说有迷信色彩,但也包含了娱乐的内容。每到祭日,春光明媚、绿草如茵,陈国的少男少女们倾城而出,万人空巷,相会于宛丘之上。他们舞蹈歌唱,互表衷肠,在男欢女娱中选择称心如意的爱人。这时的祭日,成了他们择偶的吉日良辰,宛丘也成了他们欢会的人间乐园。这就为祭祀活动增加了更多的世俗色彩,从而把宗教歌舞演化为世俗歌舞。
商丘
名字来源:
帝喾之子契(阏伯)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做火正,死后葬于封地,墓冢被称为“商丘”。
历史典故:
孔子还乡、钻木取火、三商之源、代父从军、桃花扇、刘邦斩蛇起义等。
主要景区:
商丘古城、应天书院、壮悔堂、八关斋、木兰祠、微子祠、阏伯台、商祖祠、张巡祠、芒砀山等。
《梁园吟》
【唐】李白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商丘,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国重要古都。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人工取火;炎帝朱襄氏、颛顼、帝喾先后在此建都。夏朝、商朝、周朝宋国、汉晋梁国、两宋、金朝等朝代均在此建都。
《梁园吟》是唐代诗人李白写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天宝元年,公元741年,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征召,奔向长安,结果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离开长安,“浮黄河”以东行,到了梁宋之地,写下此诗。
这首诗前半部分偏叙事,后半部分偏抒情。前面叙述了诗人离开国都长安,向东来到宋州梁园做客,和朋友饮酒抒怀的过程;后半部分讲述诗人面对荒凉的梁园,抒发今昔变迁的沧桑感慨,间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衰落的隐忧。全诗感情奔放、波澜起伏、诗境多变、构思奇巧。
漯河
名字来源:
商周时,因临近隐水(今沙河)得名隐阳城,南北朝时改称奇雒城。元代因沙澧河交汇处似海螺改名螺河,明代郾城知县改“螺”为“漯”,延续至今。
历史典故:
许慎著述《说文解字》、杨再兴泥陷小商桥、岳飞枪刻《满江红》等。
主要景区:
南街村、沙澧河、杨再兴墓、小商桥、开源景区、许慎文化园、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河上街、贾湖遗址、彼岸寺碑等。
《满江红》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漯河,郾城大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岳飞抗金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传颂的家喻户晓。据说著名民族英雄岳飞,掷步漯河临颍的小商桥上,凭栏仰首,吟诵出一阙铿锵文字,一首《满江红》便成了千古绝唱。
这首词是岳飞于1136年第二次北伐时期,因为孤军深入导致最终北伐失败,不得不撤回鄂州,壮志未酬之际有感而发的一首词。
开篇用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引,展现出生气之急,仇恨之深,又登高远望,雨刚停止。“潇潇”营造凄凉之景,抬眼看去,看山河辽阔仰天长啸。当时正值建功报国之期,却因小人诟陷被迫班师回朝入狱。想自己三十多年功名如尘土一般,战争南北交替,八千里路途上,看年华与自己的生平,发出感慨,不要虚度光阴,等少年黑发变白还能干什么呢?只能无力的悲叹,而下文借故:靖康之耻,还为报仇雪恨。
整文慷慨激昂,用典故和自己来展示报国之志,更引出珍惜时光的人生哲理,气势恢宏,同时,无论是从诗词韵律还是音调上都给人展现出朗朗上口的感觉。
记者:雷静 佑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