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峨眉山南麓、大凉山北麓、大渡河畔的成(都)昆(明)铁路线上,国道G245线,成昆复线及峨汉高速穿城而过,从东北转西北至西南弯曲,呈月牙形,东连乐山市沐川县,东南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东北邻乐山市沙湾区,西南与甘洛,西北与乐山市金口河区毗邻,南靠凉山美姑县,北抵峨眉山市。峨边高标准打造文旅品牌,黑竹沟镇解放村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古井村成功创建第三批天府旅游名村,古井村支部书记吉克汉千受邀参加第三批天府旅游名村表彰授牌大会现场并作了经验交流;黑竹沟景区申报创建第二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已接受现场检查考评。高起点发展新兴业态,围绕后疫情时代微度假、自驾游等新趋势和消费新需求,主动融入大峨眉交旅融合先行示范区,做靓“大峨眉”“小凉山”旅游圈,积极参加四川省第十届国际旅游博览会非遗产品展销;积极参加乐雅融合示范带调研,协调配合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中新社、携程等10家媒体做好峨边旅游宣传,加快培育篝火烧烤、森林酒吧、帐篷露营、房车营地等乡村旅游业态,打造“彝步千年”文旅新寨项目,集合了彝族特色烧烤、书吧、彝医馆、特色民俗等为一体的“全国彝家乐网红地”。#四川#
历史沿革
峨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原生态、古朴、浓郁的彝族风情和汉族传统灯舞、民歌等构成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过去彝族人民中就有“火史山(马鞍山)下出美人(指甘嫫阿妞),依达(河流)河畔有佳支(绸缎)”的妙传。从共和出土的文物石斧,大堡镇火花村出土的石碎,在1977年原县属永乐公社新光大队九队(现金口河区永和镇)发掘的青铜柳叶剑考证,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活。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兵西进,开发“西南夷”,汉民族开始迁人,置州郡,峨边地区属犍为郡南安县(今乐山市)。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峨边属越西郡灵关道(今甘洛县东北)。唐麟德二年(665年),朝廷“招慰”僚人,在沙坪设罗目县,治地陁和城(今沙坪镇)。宋时隶属峨眉县,元时隶属大理国虚恨部。明朝正德时期,大批汉民入川,落业普雄乡(今金口河区)、平夷堡(今大堡镇)等处。正德七年(1512年),乡民附入峨眉籍,将普雄乡更名归化乡。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从峨眉县分出,设峨边厅,厅治太平堡(今大堡镇)。民国3年(1914年),改峨边厅为峨边县,民国24年(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和十六军解放峨边沙坪、毛坪、新场等局部地区。1950年8月15日峨边县人民政府成立(18日县府从大堡迁沙坪),隶属川南行署乐山专区。1955年12月13日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乐山专署代管。1984年4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峨边县,设峨边彝族自治县,隶属乐山地区行署。同年10月5日,举行峨边彝族自治县成立仪式。
历史沿革
清置峨边厅时,辖峨边甲与太平堡。嘉庆十九年(1814),朝廷军队与彝族家支武装战事平息后,彝族首领愿归流。官府给13支彝族首领授姓,封以千户(正、副)、百户(正、副)之职(参见第二十编第一章第一节)。道光十五年(1835),对彝族首领授以千户、百户之职,计19名。光绪七年(1881)时,峨边抚夷厅辖9乡18場。
9乡是:大丰、恒丰、裕丰、庆丰、永丰、清顺、平顺、安顺、乐顺。18场是:毡条场、太平场(又名接官坪)、寿永场、永盛场(又名么朵)、桂花场、红花溪场、沙坪场、永安场(又名苦竹坝)、等分溪场、毛坪场、万顺场(又名万旋)、新场、金口河场、水碉林场(又名永兴)、泥坪场(即宜坪)、杨村场、顺江场(又名罗回)、永镇场(即归化)。
光绪九年,在彝区内,共授以千户2名,副千户6名,百户12名,副百户4名。
民国元年(1912),推行宪政,改通判为厅知事,仍继承清宣统建制,将全县划为5个区,即:
第一区辖大丰、恒丰、裕丰、庆丰;
第二区辖宜坪、永安、红花;
第三区辖沙坪、毛坪、新场、万顺、万源;
第四区辖金口河、吉星临(今建设乡)、永利、永盛、桂花;
第五区辖永镇、顺江、盐井溪、杨村。
民国24年(1935),四川地区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全省趋于统一。裁局并科,改县公署为县政府,知事为县长,推行保(联保)制,全县划为3区,5联保,89保,各区、联保和所辖如下:第一区区署驻地大堡(县城)。辖大丰、恒丰、裕丰、庆丰为一区一联保,共12保。第二区区署驻地金口河。辖金口河、吉星临、永胜、寿永、桂花为二区,一联保,共19保。永镇、顺江、盐井溪、杨村为二区二联保,共15保。第三区区署驻地沙坪。辖宜坪、永安、红花(红永乡)为三区一联保,共18保。沙坪、新场、万源、万顺、毛坪为三区二联保,共25保。
同年4月,对彝区授以职务的进行统计为:千户9名、百户13名、副百户5名、夷约19名,夷兵24名。
民国25年(1936),缩小编制,改一区为试验区。将该区所辖毛草埂、阴山坡、二道坪4地及第10保的石碑岗,第12保的风槽、大火地等就近划归第三区;将第8保的木厂岗外划归第二区。原裕丰、庆丰两乡大部分被阉割。
民国26年,改沙坪第三区为第一区,撤试验区,于城区设办事处,附城有大丰、恒丰、裕丰、庆丰4乡,下河8场(即沙坪、新场、等分溪、万顺、毛坪、永安场、红花溪、宜坪)同归一区。将全县5联保改为3联保,以原二区?联保,即永镇、顺江为第1联保;原二区1联保为第2联保;原二区即沙坪区包括附城4乡为第3联保,不久仍恢复为5联保,并从沙坪、新场、毛坪、万旋中划出毛坪、万旋,增置毛万两乡联保。
民国29年区划调整,全县划为2区,管辖情况如下:
第一区驻地沙坪。辖大堡(镇)、红永、沙坪、新万、毛万,1镇4乡。
第二区驻地金口河。辖金吉、寿永、永乐、宜杨4乡。
民国30年,以“山路险辟,地阔人稀,县(城)无区所,指导难周”,报请省批准,仍恢复第一区(大堡),并将宜坪、杨村(即宜杨乡)、红花、永安(即红永乡)划入一区管辖;沙坪复改为第二区。金口河改为第三区。撤销原第一、第二区区署,均作指导区。
民国31年,永安因接近彝区,又“在木业公司及国营农场附近”,“红花为交通孔道”,分别建立红花、永安两乡,又从新万乡划出万顺(万旋)归毛万乡,改新万乡为新凤乡。
民国32年恢复区署制,仍以大堡为第一区,金口河为第二区,沙坪为第三区,将永安乡划归沙坪。民国33年,为利于在边区推行政令和处理彝务,将芭蕉岩、棕子山、茶园、大火地、岩窝子、刘家沟直至大竹坝等彝族聚居区和彝、汉杂居区,组建“怀德乡”(于9月正式成立乡公所)。
1950年8月15日,在大堡城,峨边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原峨边县政府,18日县府迁沙坪。当时,下辖1镇3区、9乡、83保,幅员面积为2800平方公里。1951年,全县划为3区,20乡,如下述:
第一区驻地大堡。辖大堡、胜利、红花、宜坪、杨村等5乡。
第二区驻地金口河。辖金河、太平(白石沟)、永乐(归化)、和平(罗回)、寿永(寿屏山)、永利(么朵)、建设(水碉林)、团结(盐井溪)等8乡。
第三区驻地沙坪。辖新城(沙坪)、毛坪、共和(万旋)、新场、联合(新林)、永胜(瓜芦)、胜河(古今寺)等7乡。
1952年,成立西河彝族自治区(第四区)、罗回彝族自治(联合)区(又称第五区)。
1954年建政时,新辟第四(彝族自治)区,驻地西河(曾一度移驻地于勒乌又称乌区),辖西河、俄罗、热水、金岩、克斯、祖蒙、马解等8乡;以共安、共慈、茨竹、连同原第二区的永乐、和平、成立第五(联合)区,区公所驻地和平;第一区新置白杨、解放(万坪)两乡;第三区增置杨河乡。
1956年3月,从乐山县划入五渡、老鸦两乡归第三区;6月从第二区划出永利乡归汉源县。同期,撤销第五区,其地并入第二区。此时全县共4区、35乡、1镇。各区和所辖的名称如下:
第一区(大堡区)8乡大堡、胜利、红花、宜坪、茨竹、杨村、白杨、万坪。
第二区(全口河)9乡金河、永乐、和平、永胜、太平、建设、共安、共慈、团结。
第三区(毛坪区)10乡毛坪、共和、新场、联合、永胜、胜河、杨河、老鸦、五渡、解放。
第四区(勒乌区)8乡俄罗、热水、金岩、祖蒙、勒乌、马解(后并入勒乌)、西河(今斯合)、克斯(哈曲)。
1镇城关镇(今沙坪镇)。
1958年,为适应交通条件改善和人民公社化的需要,区划更动如下:
第一区撤胜利入大堡。
第二区撤太平入金河,撤团结入共安。
第三区撤永胜入新林,撤老鸦入毛坪,撤胜河,以胜河村名附城关镇(原新城),胜利村人新凤、新泥、解放2村附建设。
第四区(勒乌区)划入洪溪县。此时,全县为3区19乡1镇。
管辖乡镇如下:第一区(大堡)辖大堡、红花、宜坪、杨村、白杨、万坪、茨竹等7乡。
第二区(金口河)辖金口河、建设、永胜、永乐、和平、共安等6乡。
第三区(毛坪)辖沙坪(城关镇)、新林、新场、共和、毛坪、五渡、杨河等1镇6乡。
不久即撤乡建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全县共有大公社10个,即大堡、红花、金河、永乐、永胜、新场、沙坪、新林、毛坪、五渡。
1964年,勒乌区从美姑县(原洪溪县)划入。
1978年5月,为了发展国防工业,厂区挂钩。经国务院批准,将第二区(金口河)6个乡划出,成立“金口河示范区”(后省去“示范”2字,简称“金口河工农区”),此时,全县仍为3区,即大堡、毛坪、西河。
1982年普查地名时,对同名及“文化大革命”中的不适当的命名,予以更改和恢复,仍为3区、19个公社、1镇。
第一区(大堡),驻地大堡。辖大堡、万坪、觉莫(原茨竹)、宜坪、杨村(原红旗)、红花、白杨等7公社。
第二区(毛坪),驻地毛坪。辖毛坪、杨河、五渡、平等、共和、新场、沙坪、新林等8公社。
第三区(西河),驻地斯合(原西河)。辖斯合、勒乌、哈曲(原顺河)、金岩等4公社。1镇沙坪镇。1983年撤“政社合一”体制,恢复乡体制,政区、地名依旧,即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小队为组。
1984年4月9日,置峨边彝族自治县时,仍以原峨边县区划为准,至1987年底,全县为3区19乡1镇。
1988年底,县、乡镇换届后,全县辖129个村、873个村民小组。分设3个区、1个镇、18个乡。
1992年10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大堡、毛坪、西河3个区和大堡、毛坪、斯合、新林、五渡5个乡,设大堡、毛坪、斯合、新林、五渡5个镇,保留原沙坪镇和红花等13个乡。撤区建镇后,除毛坪镇的先锋村划归五渡镇管辖外,其余乡镇所辖村组不变。
随着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县城(沙坪)建立了两个居民委员会。1995年12月22日,大堡镇建立街道居委会,随后五渡镇亦建立街道居委会。2002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实施意见”,撤销沙坪镇第一、二居委会,设立顺河、大坪、景阳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至2003年,全县辖6镇13乡,129个村,873个村民小组。
2016年全县辖6镇13乡,129个行政村,865个村民小组。
2020年5月,撤销红花乡、共和乡,将原红花乡和原共和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沙坪镇管辖,沙坪镇人民政府驻景阳社区景阳路62号;撤销白杨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新林镇管辖,新林镇人民政府驻金星村苦竹坝街54号;撤销万坪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大堡镇管辖,大堡镇人民政府驻大堡社区正街22号;撤销杨村乡、觉莫乡,设立红旗镇,以原杨村乡和原觉莫乡所属行政区域为红旗镇的行政区域,红旗镇人民政府驻四坪村上街48号;撤销哈曲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黑竹沟镇管辖,黑竹沟镇人民政府驻黑竹沟社区西河街63号。
2024年2月,峨边彝族自治县辖7个镇、6个乡:沙坪镇、大堡镇、毛坪镇、五渡镇、新林镇、黑竹沟镇、红旗镇、宜坪乡、杨河乡、新场乡、平等乡、金岩乡、勒乌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