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段时间我到沈阳旅行时,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地,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沈阳故宫——作为清朝入关前的皇家宫殿,它早已是沈阳的“文旅名片”,也是一处“必游景点”,大多数游客都会来打卡。可就在沿着中街往沈阳故宫走的路上,我无意间被街角一处不起眼的红墙小院吸引了注意力。抬头一看,门楣上一块不算醒目的匾额写着“中心庙”三个字,名字听起来颇为大气,可实际规模却相当小:院墙不高,院门也没有华丽的装饰,若不是我刚好放慢脚步看路牌,恐怕真的会像大多数游客一样,径直走过而毫无察觉。

更让我好奇的是,它就处在沈阳最黄金的地段——一边是热闹非凡、商铺林立的中街,另一边步行到沈阳故宫正门不过几百米,这样的位置按理说应该可以成为“网红打卡点”,但门口却连个引导牌都没有,安静得与周围的喧嚣格格不入。又看到门口贴着“免费开放”的提示,我索性临时改变计划,决定先进去一探究竟:这座紧挨皇家宫殿的小庙,到底藏着什么特别的故事?

走进院内,眼前的景象比我想象中更“冷清”——整个院子里除了我,再也没有其他游客。院子不大,一眼就能望到头,没有雕梁画栋的繁复装饰,却透着一股古朴厚重的质感。也是在殿内的简介牌上,我才真正读懂这座“小庙”的“大来头”:原来中心庙并非普通的民间小庙,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88年,和当时的沈阳中卫城属于同期建筑。要知道,沈阳故宫是清朝初年才修建的,而中心庙的历史,比沈阳故宫竟然还要早两百多年!

中心庙的名字,就和它的位置息息相关——明代的沈阳中卫城有一条东西向、一条南北向的十字大街,中心庙恰好坐落在两条大街的交汇处,是名副其实的“城中心”,“中心庙”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后来清朝定都沈阳,在明代旧城的基础上改建城池,把原来的“十字街”改成了更规整的“井字街”,城市格局变了,但中心庙的位置依然处于城中心,就像一颗“定海神针”,见证着沈阳从明代卫所到清代都城的变迁。

如今,这座占地还不到半亩、堪称“沈阳最小寺庙”的古建筑,早已被列为沈阳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即便有这样厚重的历史背景,它的“存在感”却远不如旁边的沈阳故宫。更有意思的是,因为它是距离沈阳故宫最近的宗教建筑,不少传说还和清朝的皇帝们联系在一起:有说法称康熙、乾隆东巡盛京时,曾特意到中心庙祈福;还有人说中心庙的位置暗含“风水玄机”,与沈阳故宫的布局形成了某种呼应。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让这座小庙又多了几分神秘色彩。

可即便如此,中心庙还是没能走进大多数游客的视野。我后来在沈阳故宫门口问了几位同行的游客,十个人里有九个都表示“没听说过中心庙”,甚至有人疑惑“故宫旁边还有庙?”明明占据着“黄金地段”,又免费开放,却鲜少有人问津,这样的“尴尬”处境,着实让人有些惋惜。

不过对我而言,这次偶然发现的“冷门之旅”,反而成了沈阳之行最意外的收获——在中心庙的小院里,没有拥挤的人潮,没有嘈杂的讲解声,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静静矗立,仿佛能让人听到历史的回响。这种“闹中取静”的体验,是逛沈阳故宫时很难感受到的。如果有机会的话,你是不是也想来看看呢?欢迎留言评论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