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供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奔流,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
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
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和沿线省(区),持续完善相关规划政策体系,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引导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政策体系固本
各地明晰方向
黄河干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2020年11月,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承载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和齐鲁文化的黄河河段为主,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根据黄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重点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四类功能区建设要求,从修订制定法律法规、编制建设保护规划、推进实施重大工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26项主要任务,指导沿黄9省(区)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分省规划。2023年,按照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事业研究室主任邢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自然遗产保护与生态保护,三者是相互依存、协同共生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黄河流域文明传承与永续发展的核心支撑。“《规划》阐明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顶层设计,也是沿黄9省(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规划政策的重要依据,对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规划》实施……事关黄河安澜的政策规划体系日益科学完善,相关省(区)陆续制定出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分省规划,明确建设布局。
青海是黄河源头区。青海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名镇、非遗馆等项目建设,打造重大标志性文化项目。
黄河四川段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相融的过渡地带。四川沿黄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效建立,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逐步健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黄河干流两进两出甘肃。甘肃结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价值的黄河文化文物资源,明确了三级展示体系。
沿黄地区是宁夏的核心地带,集中了全区80%的城镇。多年来,宁夏高度重视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引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打造了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等重要标志性工程。
内蒙古大力推动一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内蒙古黄河文化,讲好内蒙古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陕西是黄河文化孕育、生成、壮大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陕西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求,构建黄河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廊道,打造关中文化高地、红色文化高地,构筑渭河文化遗产带、红色文化带、秦岭生态文化带、边塞文化带,建设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展示园。
山西积极构建“两廊三带多片”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空间布局。
河南着力构建“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十大标识支撑”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体验地。
黄河在山东东营奔流入海。山东构建“一廊一带四区多点”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格局,即建设黄河下游中华文明主廊道,建设大汶河文化遗产带,打造生态入海文化、儒家文化、东夷文化、革命文化四大特色主题展示区,打造多点联动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载体。
保护生态筑基
地方成效逐步显现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沿黄各地积极行动,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作为黄河源头的青海,今年下达重点流域生态补偿资金3亿元,积极探索重点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甘肃,包括水源涵养、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等一批重点项目加紧实施,覆盖沿黄9个市州59个县……
“自然遗产是培育和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历史文化遗产根植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邢伟表示,生态保护是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存续的前提,只有守护好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能力和气候调节功能,才能让峡谷、湿地等自然遗产得以延续,才能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稳定的生态基底。
我国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为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背后,常常能看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身影。
在加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更加完善,将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的总体目标,明确支持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相关的重大项目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被纳入支持范围,“十四五”以来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的重要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文化旅游复合廊道等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予以支持。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了解到,目前已支持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
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统筹推进黄河流域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批复山东、川陕、河南、陕甘宁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规划,推动山东、河南等省黄河流域水利遗产进入水利遗产库,启动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利遗产调查。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在强化黄河文化宣传阐释及引导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给予相关部门和地方诸多支持。
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以来,在相关部门和地方的积极配合下,沿黄9省(区)立足自身特色,通过完善保护机制、推进重点项目、促进文旅融合等方式,积极投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守护黄河文化根脉,又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目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情况来看,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邢伟介绍,沿黄9省(区)投入大量文保资金,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涵盖大遗址保护、博物馆建设、考古发掘等领域。如山东推进实施曲阜“三孔”等保护项目,河南推进殷墟等大遗址保护,陕西实施汉长安城等大遗址保护展示,甘肃持续推进莫高窟等重要石窟寺保护展示工作。
邢伟强调,沿黄9省(区)生态修复与保护成效突出。通过水土保持、湿地修复等工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湿地面积大量增加,黄河干流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如山东推进沿黄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实施黄河淤背区生态廊道等项目,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
文旅融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也逐步显现。“依托黄河文化资源,沿线省(区)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带动就业和收入增长。”邢伟介绍,如山西博物院持续开展黄河文化系列主题云展览建设,上线期间累计曝光量超过100万人次,浏览量突破10万。陕西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成功打造“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唐文化全景展示,有效带动就业和居民增收。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新任务,加大认识理解和改革创新力度,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二室副主任刘敏看来,有的地方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涌现出一些好模式好做法。例如,山东等省份加大宣教培训力度,实施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改革,突出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并建立了滚动推进和要素跟进的项目落地机制,为改革创新提供了经验。
刘敏强调,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全面推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发掘、提升环境配套服务设施、促进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加强数字黄河智慧展现五大重点任务,体系化推动黄河沿线各地方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玉峰认为,黄河流域区位条件优越,上游位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心区,全面参与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中游是国家陆路交通动脉交汇区和重要航空交通枢纽区,下游地区直面渤海,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域内分布有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重要城市群。
“沿黄地区优良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为项目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赵玉峰表示,当前沿黄地区主要依托自然文化资源谋划项目,应尽快破解类型单一,内涵挖掘不足,体验性、互动性、科技感不够,低层次、同质化开发等问题。“黄河文旅融合不应停留在口号上、理念上,亟需抓住新兴业态发展的契机,打破原有发展思维和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