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一处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牌商场悄然焕新——北京友谊商店的后院里,曾经的停车场变成了修剪整齐的草坪,草坪上有人铺着野餐垫晒太阳,有人举起相机拍照打卡、悠闲聊天,空气中不时传来阵阵咖啡香。
作为中国最早的涉外商店之一,北京友谊商店紧邻第一使馆区和外交公寓片区,曾是一扇独特的“世界之窗”。商店里陈列着进口家电、高档烟酒等商品,还有精美的景泰蓝、屏风、丝绸等高档“中国货”,购物需凭外汇券,服务对象主要为驻华外交人员、外国专家及访华外宾。
如今,这个已有60多年历史的“高档购物场所”正在转型成为一处城市文旅新空间,以“友谊花园”的新貌融入市民生活。
友谊商店的大门上,烫金字的门牌依旧散发着岁月的韵味,穿过门厅,后院却“别有洞天”:工作日的午后,这里挤满了前来观光打卡的游客,中心草坪两侧的餐厅座无虚席,周边居民在此遛狗散步。漫步于此,可以回味过往,也能体验新潮业态,曾经的员工食堂、宿舍、传达室和库房,变成了保留老建筑门框的中式茶馆、铺着水磨石地砖的咖啡馆、汇聚全球风味的美食超市……
走进一家咖啡馆,墙上的抽屉式装饰引人注目。原来,主理人在空间改造时将商店原有的废弃抽屉保留下来,作为木质展示柜钉在了墙面上,让无人问津的老物件成为别具一格的装饰品。咖啡馆的屋檐下,褪色的折叠椅随意摆放,就像20世纪90年代的街边小店,细看桌上的西瓜特调、香菜蜜瓜拿铁等饮品,却又是满满的新潮味道。
“我小时候就住在这条街附近,那时候能进友谊商店买东西是很难得的事情。现在改造后融入了很多新鲜时尚的元素,我和朋友常常来这里喝咖啡。”70后市民张先生说。凭借着惬意氛围和多元业态,这里迅速成为年轻人的新潮打卡地和周边市民的怀旧好去处。据统计,自今年5月试运营以来,友谊商店周末及节假日日均客流已突破5000人次。
2024年,北京友谊商店正式启动改造升级,以“新友谊 新青年”为定位,致力于打造都市生活消费与艺术融合的新地标。北京友谊商店总经理刘杰介绍,在友谊商场的新定位中,“新友谊”关注人与人的联结,“新青年”不仅指的是年轻人,更传达出拥抱变化、热爱分享的生活态度,“我们希望让这片空间成为一座桥梁,让历史与当下握手”。
商场内部也在探索转型。2022年,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选择友谊商店作为分会场。展览以“共生”为主题,通过对这座历史性建筑的创造性利用展现城市更新的魅力。如今,这样的“共生”理念已在友谊商店主楼落地生根:一层、二层的大健康业态丰富了商店周边的生活服务,三层的二手潮流店聚集了中古包、老式相机、游戏机、腕表等好物,四层的青年旅舍为国内外背包客提供温暖的“城市驿站”……通过引入一系列非传统业态,友谊商店主楼与后院形成功能互补。
“友谊商店改造的核心是‘轻改造,重激活’,我们期望用最小干预激发空间生命力,让历史痕迹与新潮业态碰撞,这种反差感本身就有吸引力。”刘杰说,从成立之初服务外宾的外交窗口,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外交流的国际橱窗,再到如今新潮时髦的城市花园,友谊商店已经跨越了传统商业空间的边界,成为开放的城市客厅。
友谊商店的华丽转身,是北京践行传统商场焕新升级的生动缩影。2019年,北京市商务局开展传统商场“一店一策”改造升级工作,旨在盘活存量商业空间,激发城市消费活力。刘杰表示,未来友谊商店将持续在场景深度运营和精细化社群属性上深耕,通过丰富的季节化主题活动和文化内容植入保持场所鲜活度。
老旧商业空间焕发时尚活力,怀旧风景融入都市脉搏,历史印记与青春活力在此交融共生。北京友谊商店正用全新的空间语言,向市民和游客讲述着历久弥新的“友谊”故事。
牟书瑶 曹于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