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翠水碧倚晴空
周琦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人墨客纵情山水遨游名山大川,在山间艰险攀援,在水畔安闲漫步,在风中吟咏恣肆,归来后挥毫泼墨抒发胸臆,便有名篇佳作传扬千古。在我看来,寄情山水何必路途遥遥地跑到名山大川,在我们身边就有着不少风景值得伫步,值得流连,值得夸耀,值得悠游。这不,闽侯荆溪就有这么一处倚山枕水、清幽雅致的景致——三叠井。
▲三叠井森林公园入口•图源:遇见闽侯
▲高山密林,深谷流水•吴心钰/摄
人至山水处,寄情山水间。周末闲暇与三五好友相约,前往三叠井畅游。清晨早起出城向西直行约1小时,进入大山深处,来到荆溪镇仁洲村时已是9时许。步入大门一路上行,一侧是高山密林,一侧是深谷流水,伴随着鸟语花香众人有说有笑。行不过一里进入大山深处,相继观赏了仿佛上界大师留笔的天书岩、恍若仙人题词的仙字岩,还有不知是否二郎神杨戬发威救母的雷劈岩,沿着缓缓的斜坡一路走走停停、说说笑笑,便来到了三叠井中的第一井——象鼻瀑布。
▲雷劈岩•吴心钰/摄
▲象鼻瀑布•吴心钰/摄
在路上我琢磨着,为什么叫象鼻瀑布?是水流与大象长长的鼻子相似?还是山势的形状恍若象鼻?等来到它面前时,我觉得这名字起得还真是绝:长年的激浪冲刷将山岩深深地刻蚀出一道道沟槽,这沟槽的中央隆起一条曲折的石纹,远远看去犹如一条弯曲的象鼻子从山涧中延伸,一头高挂在瀑布的顶端,另一头则探入水潭中,仿佛一只大象正用它灵巧的长鼻汲水饮用。清澈的湍流长年不停地激荡着这条象鼻,两侧的青草郁郁苍苍茁壮生长。站在巨岩上的观景台,遥遥地眺望着这道数十米高的瀑布,细密的水珠时不时地飞溅在身上,浸湿了衣衫,滋润了面庞。
众多游人一波又一波涌上观景台,背对着这条凌空倒泻的飞瀑,有说有笑地摆出各种姿势拍照,而我则悠闲地斜坐在一块岩石上,静静地观览这垂挂的白练,倾听它势如破竹的韵律,赞赏它气吞万里的雄姿,品鉴它宏大磅礴的豪放。
▲川流不息•杨建峰/摄
当我不经意间将目光环视周遭时,发现就在这瀑布的斜对面,一处高耸笔直的崖壁,几株纤细幼小的嫩枝迎风挺立,数十朵秀丽清雅的小红花绽放在阳光下。我踱步来到断崖边细细观看,但见那悬壁石隙间,看似弱不禁风的枝叶,根系却极为发达,深深地插入高崖裂隙间。正是阳光晴好之际,那一朵朵鲜红的小花悄然绽放。我观察了一下,这里悬崖陡立夹角狭窄,阳光映射的时间不长,不过空气流通、水汽充沛,倒是提供了一方极好的生息之地。这些不知名的花草在狭窄空间里迎接飞瀑水珠,珍惜难得阳光,释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采。
▲山花烂漫•张敏/摄
我去过不少地方,险要的高山也曾奋力登临,如黄山、泰山、华山等,这些个山脉险则险矣,却有规律可循,基本上都是缓—陡—险,或是缓—陡—缓—险,在攀登险要境地之前,都会有一个缓冲让人做好准备。而如三叠井这般实属另类——这不,刚刚离开象鼻瀑布,在我眼前毫无征兆地开启了一段艰难的行程。鼓足勇气咬紧牙关,沿着那陡峭险峻的天梯,手抓脚蹬埋头低首暗自存蓄着一股劲向上攀援,前后的游人形成默契拉开距离不敢靠得太近。尽管小心翼翼,意外还是时有发生,不是这个被踢到了脑门,就是那个被绊到了脚跟。陡峭的石阶上,长长的队伍就像蠕虫一般缓慢地移动。
▲陡峭险峻的天梯•吴心钰/摄
登至平台,我累得瘫坐在岩石上不愿动弹,休息许久后才略微平缓起伏的胸腔,平息喘急的呼吸。想起清代袁枚的一首诗:“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立时觉得路虽艰险但并非不可征服。擦一把额上的汗珠,望一眼望不到头的石阶,再看一下登山示意图,这才走了三分之一,暗自鼓劲继续前行。
终于登到梯顶,半躺半坐地在凹凸不平的岩石上,一瓶水全部倾入口中。歇息片刻,环顾四周,只见路边指示牌上写着“第三井:清音瀑布”。原来,我已到了三井中的最后一井,寻着水声朝着清音瀑布而去。与第一井相比,这水声确实清幽雅趣,汩汩而流,像是一位道行高深的古人在青山碧水间操持着一把古琴。琴声悠悠,水声淙淙,这边厢山高林密,那边厢溪水潺湲,一泓碧波缓缓地流淌。青山的巍峨倒映在水中,水中的轻波映衬着白云,山在水中,水在画中,令人有徜徉在仙境。
▲倚山枕水的清幽三叠井•林明秋/摄
正观赏间,猛然觉得似乎少了些什么。回头一琢磨:刚才在天梯下看到的是第一井象鼻瀑布,眼前的是第三井清音瀑布,那么第二井呢?立即掏出景区简介图找寻着,原来刚才只顾着奋力攀登天梯了,没注意到在天梯的半中腰,也就是此前休息的平台上有一条岔道,十余米尽头就是第二井仙女瀑布。心想着要不要原路返回爬下天梯去看一看,但见天梯上的人群一字排开,根本就没有回头的路,只好作罢,留点遗憾期待下次光临吧。不过还是按捺不住丝缕的期待,在示意图里搜寻一番,对这仙女瀑布增加些许了解。之所以有这个颇具诗意的名称,因为高度百余米的范围内地势开阔,自高处奔泻而下的水流没有地形的限制,如仙女散花般展开,再加上地形险要深藏山谷,传说是仙女沐浴的地方,便有了这动听的名称。
▲仙女瀑布•陈宗兴/摄
走过了最为艰难的路,之后的路再艰难也都无所畏惧。于是沿着曲折的山间小径继续前行。这里之所以称为三叠井,大概因为刚才走过见过或擦身未见的三个瀑布自上而下相互衔接,当地方言中井乃是潭的意思,也就是指这三个瀑布冲刷所形成的水潭。三叠险要当属天梯,天梯之后的路便无所顾忌,一条小径一侧是巍峨的高山,一侧是淅沥的清溪,清溪有个极具诗情画意的名称——采兰溪。看到这两个字,不由自主地想起韩愈的诗:“采兰起幽念,眇然望东南。”采兰这个词的原意是选拔俊逸,引申为尽孝奉养,在此处成为一条山溪的名称,倒也恰如其分。采兰溪发源于高山深壑,自西北向东南顺着山势奔腾而下,到了下游地势平缓处流速缓慢,更名为荆溪,最终汇入闽江。而在荆溪与闽江交汇口,乃是闽都先民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繁衍生息之地,这便是昙石山文化的发祥地。而今有幸游走在这采兰溪畔,一路聆听鸟语啁啾,观赏溪水涓流,眼前林木蓊郁,头顶白云浮游,倒也不失千岩竞秀水波潋滟。
▲溪水潺潺•程天钗/摄
在我看来,这三叠井景区内有植物、溪水和岩石三大景观。就拿植物来说,桂花连成片,翠竹和柏树满山坡,芭蕉自由自在生长,桫椤树挟带着远古密码,夫妻树在半空中连成一体,四兄弟由四棵槠树携手并肩,灵芝树上寄生着成串的灵芝,更有那犹如花海的樱花——可惜我来得不巧,未能看到樱花绽放时的惊艳,等待下次相会,必定能观赏到“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的盛况。
山与石相生,石与山相偎,自古大山少不了石的点缀,自古巨石少不了山的点缀。你看,状元帽恍若一顶明代状元的官帽,万寿龟在这山涧之畔一蹲就是上千年,断鱼石仿佛是一只硕大的鱼,头在溪中,而尾却断在了崖畔;观音坐莲台则是一位合掌的观音端坐在水中的莲台上,口中念念有词。此外还有金蛤蟆、龟蚌相争、鲸归海等让人目不暇接,更有诸多形状奇特造型各异的岩石。
▲“状元帽”象形石•吴心钰/摄
▼鳄鱼潭•张敏/摄
这里的水一路相随,千姿百态。雷声瀑布声震四方,凤尾瀑布张开巨尾,牛头漈瀑布好似一个大水牛将头探入水中汲水,牛马墩瀑布仿佛两只牛马各自奔涌。最值得一提的当属景区最高处的鸳鸯瀑布。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一路艰难攀登来到景区的顶端,在小路尽头远远地就看到一股激流从山间密林中倾泻而下,时不时地就有水珠喷溅在匆匆行路的游人身上。紧走几步来到近前,站在那环形的观瀑台上,眺望着前方高处的水流,伴随着如雷的轰鸣,巨浪自天穹强势而降,狠狠地砸在深潭中,激荡起层层涟漪。正是正午时分烈日当头,在春夏之交骄阳的映照下,山间水雾上泛起圈圈七彩霓虹,让这股活泼的飞瀑更增添了斑斓色彩,生发勃勃生机。然而当我将目光转到左侧时,才明白之所以称为鸳鸯瀑布,是因为在它的左侧还有一条较小的瀑布从山间奔涌而出。这条瀑布虽然没有正前方的瀑布气势磅礴,但两条瀑布形成夹角相互倚靠映衬,刚柔相济,彰显了山的巍峨、水的宏魄。
▲雷声瀑布•张敏/摄(左) 鸳鸯瀑布•吴心钰/摄(右)
下山返回的路上,同伴们有说有笑兴致勃勃,回味着观览的胜景、追忆着攀援道路的艰辛、畅想着征服的快意。三叠井,深藏在大山之间,山水相依,石树相偎,离我们是这般切近,又是这般旷远,切近的是距离,旷远的是岁月。不妨走出家门,追寻那山情水韵碧空如洗,品味那清风徐来春和景明。
▲登山道•浅山小林/摄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

交通指南
▲点击上方地图卡片即可获得导航
作者:周琦
编辑:林丹 李晓龙 校对:李雯珺 李晓龙 审核:王立强 陈燕 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有您点亮❤️,我们会更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