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维导语:从日接待15万游客到荒草丛生,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用了不到4年;从开业时排队3小时到租期到期闭店,广州文和友撑了5年;从投资8亿的文旅名片到停演亏损,《只有峨眉山》走了6年。网红文旅项目的生命周期,似乎越来越短。当流量泡沫退去,那些曾刷屏的 "顶流" 为何集体遇冷?真正能穿越周期的项目,又做对了什么?
一、潮起潮落:五个典型项目的 "速朽" 样本
网红项目的崩塌,从来不是孤例。从演出到古镇,从民俗村到人造奇观,不同类型的项目藏着相似的隐忧。
《只有峨眉山》:8 亿投资难续的 "流量空转"
作为王潮歌 "只有系列" 的开山之作,《只有峨眉山》2019 年公演时凭借 "沉浸式体验 + 峨眉山 IP" 爆红,年接待量一度突破 50 万人次。但数据背后,是 "叫座不叫好" 的尴尬:游客中 70% 是单次打卡的拍照党,二次观演率不足 3%;门票收入占比超 90%,周边文创、餐饮消费几乎可忽略。6 年后停演时,项目累计亏损近 6 亿。核心问题在于:峨眉山主力客群是祈福者、中老年跟团游客,对 "文化鉴赏类演出" 需求有限,流量与目标客群严重错位;而内容 3 年未更新,连当地导游都直言 "带团去一次,游客再不会提第二次"。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15 万日客流下的 "空心化"
2016 年开业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靠 "关中民俗" 标签火遍全国,最多时一天涌进 15 万游客。但走进园区,满眼都是烤串、摔碗酒和义乌小商品,村民吐槽 "除了名字带 ' 白鹿原 ',跟关中没啥关系"。不到 4 年,商户集体撤离,荒草长到半人高。根源在于 "重 IP 轻内核":200 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同期扎堆 6 个同类型民俗村,全靠 "网红四件套"(仿古街 + 小吃 + 摆拍道具 + 演出)凑数;更致命的是,项目把村民排除在外 —— 商铺不让本地村民经营,所谓 "民俗" 成了外地商户的模仿秀,失去了文化根基。
大庸古城:25 亿造 "夜市" 的规划仓促
张家界大庸古城曾被寄予厚望:投资 25 亿复刻唐宋建筑,配套灯光水秀和《遇见大庸》实景演出,立志成为 "张家界文化新地标"。但开业后,当地司机一句话戳破真相:"花 25 亿建了个夜市"。2021-2024 年,项目累计亏损 10.8 亿,日均购票不足 20 人。问题出在 "仓促上马":从立项到开工仅 3 个月,前期未调研市场 —— 张家界游客 80% 是为自然山水来的,对 "仿古街 + 演出" 兴趣寥寥;而《遇见大庸》剧场仅能容纳 300 人,既带不动客流,又摊高了运营成本。
桃花源古镇:600 万客流预期下的 "人造困境"
桃花源古镇以 "陶渊明 IP" 为卖点,规划年接待 600 万人次,2016年古镇主街试营业,当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量将近25万人次,可以说是桃源县,乃至常德市,最大的亮点。现如今实际客流远低于预期,古镇已成“空城”,街面商铺大多关闭,仅剩少数客栈和饭馆勉强经营。游客评价最直接:"假得很 —— 小桥流水是挖的,古建筑是仿的,连卖的 ' 常德米粉 ' 都是预制包装的"。项目忽略了文旅的核心逻辑:古镇的魂在 "原生性",而这里是完全人造的 "文化盆景",既没有真实的居民生活,也没有独特的地域符号,最终沦为 "地图上的古镇"。
独山水司楼:2.56 亿烂尾的 "形象工程"
号称 "世界最大水族建筑" 的独山水司楼,曾因夸张造型刷屏全网。但这座投资 2.56 亿的建筑,它所在的独山县是贫困县,却举债 400 亿造 "奇观",滥建文化地标,缺少运营规划,为网红而网红,最终于2018年烂尾。如今,水司楼成了 "反面教材":它警示的不仅是资金失控,更是 "流量至上" 的误区 —— 脱离实际需求的 "网红地标",从诞生起就是泡沫。(后续动态:该建筑已改造为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通过业态重构实现盘活,将在第三部分展开分析)
二、潮退真相:网红文旅的三重致命陷阱
这些项目的衰落,看似各有原因,实则踩中了网红经济的共性陷阱。
陷阱一:把 "打卡流量" 当 "有效客流"
重庆洪崖洞年接待 1 亿人,2023 年却亏损 157 万;西安大唐不夜城 2024 年接待 7475 万人次,人均消费仅 1.01 元。数据揭示残酷现实:网红项目吸引的多是 "零消费游客"—— 他们为拍照而来,拍完就走,既不买门票,也不消费周边。《只有峨眉山》的观众中,70% 是 "路过打卡" 的峨眉山游客,而非专门为演出而来;白鹿原的游客里,85% 停留时间不足 2 小时,人均消费不到 30 元。流量≠收益,当项目依赖 "二次消费" 盈利,却留不住愿意花钱的客群,亏损只是时间问题。
陷阱二:用 "复制粘贴" 替代 "在地创新"
全国网红文旅项目,几乎共用一套模板:
- 建筑:仿古街 + 青砖灰瓦(从西安到长沙,古镇长得一模一样);
- 业态:烤串 + 奶茶 + 非遗摆拍(摊主自己都分不清卖的是 "西安非遗" 还是 "成都非遗");
- 营销:灯光秀 + 网红直播(连文案都大同小异:"此生必去的 N 个理由")。
大庸古城复刻唐宋建筑时,没考虑张家界的 "山水基因";桃花源古镇照搬江南水乡,忘了常德的 "洞庭文化"。当所有项目都在模仿 "爆款",游客自然会审美疲劳 —— 就像你不会为了同样的网红奶茶,特意去第二个城市排队。
陷阱三:重 "开业爆火" 轻 "持续运营"
很多网红项目把 90% 的精力花在 "开业营销" 上:请明星站台、买热搜刷屏、搞免费体验,却在运营上偷工减料。深圳文和友开业时靠 "复古场景" 爆红,可半年后就因 "卫生差、服务烂" 被投诉;杭州闻堰老街投资 1 亿造 "网红街",开业后连指示牌都没配齐,游客找不到入口;更有项目为了 "开业即巅峰",强行压缩工期,结果消防不过关、设施频频故障,刚火就被勒令整改。文旅是 "慢生意",开业只是开始。但太多项目把 "昙花一现" 当成了终点。
三、长红密码:从 "网红" 到 "长红" 的三个转向
网红潮退去后,真正活下来的项目,都跳出了 "流量依赖",抓住了文旅的本质。
转向一:从 "蹭 IP" 到 "造内核",让文化落地生根
西安大唐不夜城能火十年,靠的不是 "仿古街",而是把 "唐文化" 拆解成可体验的细节:游客能和 "李白" 对诗、跟 "宫女" 学礼仪、用唐代货币买小吃。这些不是摆拍道具,而是融入消费场景的文化符号 ——2024 年,其二次消费占比达 78%,人均消费从 1 元涨到 150 元。
袁家村更典型:它没搞 "关中民俗一条街",而是让村民自己开店 —— 张爷爷的油泼面用自家种的麦子,李奶奶的布鞋是手工纳的,游客来不仅是吃,更是体验 "真实的关中生活"。如今袁家村年接待 300 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 10 万,靠的就是 "文化不表演,生活即体验"。
转向二:从 "大建快上" 到 "精耕细作",用细节留住回头客
故宫的长红,藏在 600 年的持续运营里:清明教画蛋、端午做香囊、中秋办诗会,每个节日都有新玩法;文创产品从 "冰箱贴" 升级到 "故宫日历",甚至和年轻人玩 "盲盒"——2024 年文创收入突破 25 亿,靠的不是流量,而是 "每次来都有新发现"。
反观很多网红项目,开业时灯光璀璨,半年后灯泡坏了没人修;刚火时厕所干净,一年后污渍遍地。文旅的竞争力,从来不在 "投资多少亿",而在 "游客是否愿意再来"—— 那些记住游客口味的店主、及时修补的台阶、定期更新的活动,才是长红的隐形密码。
转向三:从 "政府主导" 到 "市场共生",平衡政绩与民生
独山水司楼的烂尾,和袁家村的红火,差的是 "角色定位":前者是政府拍板的 "形象工程",后者是政府搭台、村民唱戏的 "民生项目"。 曾作为形象工程烂尾的独山水司楼,现已通过市场运营改造为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从政府独导转向政企协同盘活,成为负面资产市场化重生的实践案例。
安吉 "村咖" 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政府不搞大投资,只帮村民改造老房子、培训经营能力,咖啡馆由村民自主运营,卖的是 "稻田咖啡",聊的是 "乡村故事"。如今 615 万游客来这里,不是为了打卡,而是为了 "逃离城市,感受生活"。文旅项目若只算 "政绩账",迟早被市场抛弃;兼顾 "民生账",才能走得长远。
结语
从《只有峨眉山》停演到白鹿原荒废,网红文旅的退潮,其实是市场在筛选 "真文旅" 与 "假流量"。
游客从来不是为 "网红" 买单,而是为 "值得" 买单 —— 值得花时间体验、值得分享给朋友、值得再来一次。那些能穿越周期的项目,都懂一个道理:网红是做好内容后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目标。
潮水退去,真正的文旅,才刚刚开始。
素材来源:网络公开,部分内容ai生成
免责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欢迎合作
绿维文旅是文旅康养与乡村振兴EPCO综合服务商,“四甲”规划设计、建设总包、文旅运营全程服务机构。从2005年创立之初,便提出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的理念,经过十几年创新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顶层设计、投融资、EPCO、招商、运营、智慧旅游、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全产业链多引擎驱动发展新格局。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运营,绿维文旅形成了“运营为基础、资源全整合、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全流程操作的核心能力,将更好地为文化、旅游、大健康、体育、农业、教育、房地产等区域综合开发及项目落地建设、运营管理提供全链全程的服务。
绿维文旅期待与大家的合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