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明镜台,无疑是饱览龙洞奇景的绝佳窗口。立于台上,视野独到,对面“翠拥锦屏”的葱郁山色与“宋塔穿云”的古朴风姿,如同未经修饰的天然画作,完美地镶嵌在视野之中,令人叹为观止。
从明镜台出发,借助绳索滑下一段垂直悬崖,便可抵达幽深的谷底。这里实为三秀峰中两峰夹峙的山峪,浓荫蔽日,几乎终年不见阳光。然而,这份幽静之下,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百年前,此地曾是僧人的长眠之所。至今,崖壁上仍清晰可见多处古老的“骨灰龛”,它们是僧人火葬后存放骨灰的专门壁龛,属于佛教安葬形式的重要遗迹。
↑从明镜台通过绳索滑过一段垂直的悬崖可以下到谷底
↑明镜台下,崖壁上的“骨灰龛”曾是圆寂僧人的安息之处
骨灰龛,作为佛教文化中存放逝者骨灰的特定空间,其核心意义在于庄重安置骨灰,提供一个固定、肃穆的场所,既体现对逝者的尊崇,也便于后人祭扫缅怀。在佛教语境里,它更承载着祈愿逝者“往生净土”的宗教情怀。选择山阴幽谷设置僧侣墓地或骨灰龛,正契合佛教对“清净”“庄严”的要求——远离尘嚣的环境被认为有助于逝者神识安息,并得到加持。
↑1934年秋,文化名人傅增湘、周肇翔曾拓得金天德《亨法师塔记》,后赠与了北平图书馆。
历史的余韵并未完全消散。民国时期的1934年秋季,文化名人傅增湘、周肇翔探访龙洞古迹时,曾在此拓得珍贵的金代天德年间《亨法师塔记》,后赠与北平图书馆。这一发现表明,此地不仅安葬着普通僧人,也曾矗立过高级僧侣的墓塔。可惜如今这些墓塔已踪迹难觅,唯有浓荫覆盖的山谷中,散落着被游人踩在脚下的残石构件,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庄严。(本文转载自“游历济南”公众号,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