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陆斡镇的文桐村,经过文桐村时本以为就是普通的农村,逛一圈看到有座古戏台深感到文桐村不简单,还有一定的历史故事。最能体现文桐村历史文化的则是谢桐屯的古戏台,戏台搭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有差不多200年的历史,本文就带领大家走进这个拥有历史气息的文桐村。
文桐村是陆斡镇下辖村,解放初期由尚文、谢桐两村合并,两村各取一字起名文桐村,1952年文桐村改为乡。1958年文桐乡撤销并拆分尚文、谢桐两个大队,1952年两个大队又合并设文桐公社,1966年文桐公社改为文桐大队,分单干后文桐大队改为文桐村沿至今日。80后的文桐村村民或许不知道,文桐村也曾经是个乡级单位,如果后劲发展得好,文桐成为镇或者武鸣区的副中心经济强镇也不是不可能,可惜文桐村未能抓得住机遇。
文桐村有15个自然村,24个生产小组,户籍人口为0.36万余人。0.36万余人的文桐村或许不算大,但相对于我们村的0.28万人口,比起来也算是个大村。我们村户籍人口0.28万,春节至今嗝屁了12人,出生人口仅有1人,是十足的人口负增长村。文桐村有0.36万人口,而且是武鸣区相对较富裕的农村,想来今年的人口出生率不低,加上文桐村年轻人强劲的造人能力,应该不像我们村是个人口负增长村。
话说文桐村是比较富裕的行政村可能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但谢桐屯近200年历史的戏台又不能不相信文桐村是富裕村。古代能听得起戏的都是富裕人家,文桐戏台修建于清朝光绪10年(1830),至今有190年的历史,四舍五入统计说它200年的古建筑也不算夸张。文桐戏台是谢桐屯村民集资修建,清朝时期谢桐屯村民就有钱集资修建戏台,说谢桐屯的村民在清代就过上小康生活想来谁都不会去反驳。
清朝时期谢桐屯的村民就喜欢看戏,而且为了看戏还修建戏台,想来谢桐屯的村民在古代就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看戏对于贫困人家来说是奢望,并且贫困人家没有接受过教育,听不出戏里面的内涵,贫困人家看戏顶多就是凑热闹,重点就看演员的容貌有多好。富裕人家看戏就不一样,富裕人家受过教育,有文化,看戏不仅能看出戏的内涵,而且还能听出戏里面丰富的文化底蕴,更可贵的就是富裕人家非常享受戏里所散发出来的精神文明气息。
谢桐屯或许就是文桐村最富裕的一个地方,同时也是文桐村的文化、行政中心,更是文桐村的商贸中心,也许没有像大地方那么繁华,但文桐村的所有商品交易都在谢桐屯进行。商贸或许也就是几家代销店,还有一两个猪肉摊和青菜摊,但不可否认的是谢桐屯绝对是文桐村最富裕的地方。如果是谢桐屯不是文桐村最富裕的地方,那么清代就建有戏台,村民而且能够听戏,更重要的是谢桐屯的村民能花大钱请来戏班,若是手里没有几分闲钱,谁有财力去举办这么盛大的晚会?
武鸣县是骆越文明发源地,更是壮文化中心,壮人所用的语言就是以武鸣县的壮话为标准,几十年前为挖掘壮文人才还有壮族语言学校简称壮校。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就是三月三山歌节,武鸣县每个村都有戏台,举办山歌节的时候想来戏台应该非常的热闹,文桐戏台想必应该举办过很多场歌圩。
文桐戏台举办山歌节晚会可能是多想了,文桐戏台毕竟是将近200岁的老建筑,就像接近髦虌老人,即便是大舞台,但承受不起多人同时登台活动,也就是说文桐戏台是危建筑。前段时间参观的时候看见有红色警戒线,想来坍塌也就是时间问题,不过以谢桐屯村民财大气粗的秉性,集资个十来二十万修缮戏台也不是不可能。尽管文桐戏台已经进入危房时期,但不可否认文桐戏台仍旧是县级文保单位。
目前在谢桐屯有两所国家机构,一所是村公所,另外一所就是学校。适龄儿童的减少,现在很多农村学校都相继停办,我们村2800多口人,至2024年8月份学校正式停办。2800多口人的村,入校就读的都不超过50个学生是不是感到悲哀?文桐村人口3600多口人,以当地的富裕程度来看,人口流失比较少,青壮年的造人能力比较强,入校学生应该不低于200人。假如文桐村的教育机构不是小学而是教学点,按这样下去往后的农村真的不好混了。
谢桐屯是文桐村的核心,谢桐屯村民以谢姓为主,谢桐屯历史上有没有大地主不好说,但好歹也是传统贵族区域,这里的村民都非常的富裕。上图就是谢桐屯村民悠闲时的状态,打牌或许是消磨时间,也有可能是娱乐方式,但不可否认没有一定的时间,手里没有一定的闲钱,谁有心思去打牌?茶后文,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