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武汉市位于我国华中腹地,不仅是湖北省的省会、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岁月沉淀的历史文化名城与热门旅游胜地。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赋予了武汉“江城”的别称,也孕育了它兼容并蓄的城市气质。
说到武汉最著名的文化地标,那肯定绕不开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它不仅是武汉的城市名片,更是无数游客心中“到武汉必打卡”的旅游景点,提到武汉的历史名胜,黄鹤楼肯定是最先被大家所想起的地方。
黄鹤楼坐落于武昌区蛇山之巅,脚下便是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登高远眺,江天一色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黄鹤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最初是孙权为军事目的而建的瞭望塔,而后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演变为文人墨客登高抒怀的风雅之地。历经1800余年的风雨沧桑,黄鹤楼见证了王朝更迭、时代变迁,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融入中国人文化基因的精神符号。
不过,受限于古代建筑技术与漫长岁月的侵蚀,黄鹤楼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历史上,它曾因战火、水患等原因屡毁屡建,现存的黄鹤楼并非古楼原貌,而是于1985年在原址附近重新修建而成。新楼以清代“同治楼”为设计蓝本,既延续了古代黄鹤楼“攒尖顶、飞檐翘角”的经典形制,又融入了现代建筑工艺,力求在复原历史风貌的同时,满足当代游客的参观需求。
黄鹤楼真正名扬天下,离不开唐代诗人崔颢的千古绝唱《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首诗以其苍凉开阔的意境、深沉的历史感怀,让黄鹤楼成为文人雅士争相咏叹的对象,李白、白居易、陆游等历代文人都曾在此留下诗篇,为这座名楼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如今,黄鹤楼与临江而建的晴川阁、承载“伯牙子期”知音故事的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在全国范围内,它还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齐名,共同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成为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杰出代表。
从建筑结构来看,现存黄鹤楼的设计堪称匠心独运,主楼采用四边套八边形的独特造型,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为基础,外部则仿照传统木构建筑的样式打造,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又还原了古楼的木质质感。整座楼阁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共设五层飞檐,每层都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远远望去,飞檐如鸟翼展翅,灵动飘逸,仿佛下一秒便要乘风而起,尽显中国古代建筑的恢弘气势与精巧美学。
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独特的建筑艺术,黄鹤楼先后获评“武汉十景”之首、“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如今更是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亲身体验“极目楚天舒”的壮阔,感受千年名楼的文化魅力。在许多游客心中,“不到黄鹤楼,等于白来武汉”,真切地反映出黄鹤楼在武汉旅游乃至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这座备受推崇的名楼,也存在一个引发广泛争议的“话题”——现在黄鹤楼内部竟然设置电梯?不少游客在登楼参观后表示,1985年重建的黄鹤楼虽然外观古雅大气,符合人们对千年名楼的想象,但其内部的电梯确实显得“格格不入”。在很多人看来,黄鹤楼作为承载历史记忆的仿古建筑,本该处处透着“古色古香”的韵味,而现代感十足的电梯打破了这种氛围,让古建筑的“历史感”打了折扣,甚至有人将其称为黄鹤楼的“一大败笔”。
不过,也有部分游客对电梯的存在表示理解。他们认为,黄鹤楼高达51.4米,对于老年游客、儿童或行动不便的人群来说,徒步登楼并非易事,电梯的设置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让更多人能够轻松登上楼顶,欣赏长江美景。这种“古今结合”的设计,其实是对现代旅游“便利性”需求的一种适配。对此,你怎么看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