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参观者可在“文物医院”的展示功能区近距离观摩文物修复师工作。本报记者 金瑶摄
文物医生从幕后走到台前,揭秘文物保护技术,展示传统修复技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文物保护中心展示功能区即将面向公众开放。记者昨天提前探访这间“文物医院”,近距离观摩文物“诊疗”全过程。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主楼内,一间5000余平方米的“文物医院”坐落在展厅背后。推开文物保护中心一层的大门,有机质文物修复室的展示功能区亮相。隔着玻璃,实验室内,两位工作人员正在使用试剂和科技仪器,为书画做“体检”。
“大家看大屏幕上,宣纸纤维经过染色后呈紫红色,纤维比较长,说明它的韧性较好。另一种元书纸颜色偏黄,说明木质素含量较高,它的纤维明显比较短,并且有很多杂细胞,这是竹子的典型纤维特征……”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颖竹化身讲解员,为大家普及文物修复知识,“运用造纸纤维分析仪,我们能‘透视’纸张的微观结构,精准判断其原料、配比,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科学分析,文物修复师将根据“体检”结果,以多种方式为书画去除岁月沉积的污垢。另一间综合修复室里,观众能近距离了解书画、纺织品等有机质文物修复“医术”。一张大红漆案前,文物修复师马燕和同事运用棕刷、排笔等工具,展示书画修复中的染纸工艺。
“从清洗去污、揭裱分离,到修补残缺、全色接笔,每一步不仅依靠文物修复师的传统技艺,更在高科技助力下,提升精准性和安全性。”马燕说,作为“文物医生”,她和同事将运用科技手段与传统技艺,最大限度为文物“延年益寿”。
展示区域内,观众不仅可以听讲解,还能亲身体验书画修复技艺。首博文保专家还将展示科研成果——他们应用生物科技成功研发出具有高活性、专一性、低温活性的生物揭展剂,将现场解读这一技术如何解决困扰行业数百年的难题。
首博保护部副主任傅萌介绍,作为本市规模最大的可视化文物保护中心,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创新开设了具有展示功能的综合修复室,通过全景展示文物保护工作区、现场多感官互动体验等方式,带领观众探寻文物保护的奥秘,感受文保专家“匠心守护”的过程。
文物保护中心展示功能区将逐步面向公众开放,邀请公众感受文物“活”起来的魅力。“目前,中心计划一期开放有机质文物修复展示区,后续还将展示金属、陶瓷等文物的保护修复。”傅萌说。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李祺瑶,金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