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的时候,就看看书。偶翻族人吉光编著的《〈海安考古录〉校注》,仔细查看书中绘制的图画,再对照文字叙述,犹有心得。
今天我要带你游览的就是海安古镇东首,巍峨耸立的泰宁门和禅意悠悠的广福教寺是相邻而居的两个景点。
请看广福教寺图(图六),从广福教寺图的右下角可以看到泰宁门一角,可见彼此紧邻。从图中方位看,坐北朝南的广福教寺是一个建筑群,纵向三排,横向六进。大雄宝殿在最西边一排的第三进。
广福教寺建筑群主要包含了了最西边一排的六进建筑,以及后面沿着城边向东的一部分建筑,包括僧寮和方丈等房舍。其间有青松翠柏,佛塔石林。从山门进去,过天王殿,再往北就是大雄宝殿了。
这大雄宝殿在哪里呢?位置就在江苏省海安中学南大门进去左手边,但样子可能并不一定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现在我们见到的海中校园内的大雄宝殿(俗称“大殿子”)是清代所重建,且这个大殿子在城市改造中已经原样原料迁移到凤山桥北侧的广福禅寺,海中大殿子是依据原样原址复建的。
广福教寺,相传始建于唐代。南宋景定元年——五年(1260-1264年)建广福教寺大殿,此时广福教寺内应该有不少僧人活动。江苏省海安中学(古广福教寺范围内)发掘的宋代古井中,出土有宋代文物,应是当时广福教寺僧人活动的佐证。随着宋朝覆灭,元明兵荒马乱,战事频仍,外有倭寇进犯侵扰,广福教寺失于修缮维护,屋宇颓败,荒草侵道。
清代陆舜等人,感叹于广福教寺的“古而兴、今而废”,便设法筹集资金,在庙内方丈的支持下,重修增建,“创起道院,为藏经楼,亦既有堂有庑,有阁有楼,有上方,有下院,有方丈,有十方堂”,规模初具,一时成为“江北广陵而东”难出其右的著名寺院,“匪独地灵,兼多人杰;岂惟天宝,且备物华”。广福教寺修复扩建前后凡二十年,工程完成后,倡导人陆舜撰成《广福教寺碑记》(附文后),以记其功德,勒石为碑,传之后代。《海安考古录》中的广福教寺图应该就是根据清代重修扩建后的样貌绘制的。
在广福教寺的L型环抱内,还有两排建筑,中间一排是李氏祠堂,能将祠堂附建于这座著名的古寺旁,可见李姓可能很早就是海安镇的大姓。
最东边一排是一座叫做“弥罗阁”的建筑,貌似一处四关厢的建筑。弥罗阁在很多地方都有,大多是用来祭祀的。建于广福教寺建筑群内,表明这可能也是一处祭祀场所。
弥罗阁的东南角,就是泰宁门,这是海安镇城的三大城门之中的东门。
广福教寺在泰宁门内,处于城墙的卫护之中。泰宁门呈弧形凸出,这样的造型增加了城池的的稳固性,又能够对攻城者予以有力打击。城下就是泰宁门城门,供城内外交通往来。城门上有前后两座城楼,应该有屯兵防卫和瞭望观察双重作用。泰宁门外有一条河,根据城门东向的方位,这条河应该是呈偏东南西北向的,河上有牙桥,牙桥又名砖桥,为巡盐御史康丕扬所筑,是《明万历泰州志》中海安镇唯一载入史册的古桥,其历史远超大家所熟知的三座楹字辈老桥。再往前还有古花娘桥。河道在古花娘桥位置形成一个丁字分道,向北可以直达凤山,直通老东河。凤山南边有一座墓碑,墓主人叫做陈良。
陈良,字文忠,洪武朝中年,由泰宁侯麾下升任都尉佥事,例赠奉国将军。佥事,明清时期省级司法机构中的官员,为正五品官,辅佐按察使处理刑名、监察等事务。 明代都指挥使司(军事机构)也设佥事,协助管理军政。这个陈良应该是政声很好的一位,去世后即葬在此地。东门外有一座庙叫做东岳庙,就是陈良所建。东岳庙旁,还修建了陈氏家庵,作为陈姓家族祭祀礼佛所用。“奉国将军”是明代中低爵位,一般为死后追赠、追授。
泰宁门外不远处的田野里还有一处坟墓,隐约可见墓碑上的字是“烈女向氏墓”,墓主人是一位年仅16岁的少女,名叫向隆,她是海安镇人向穗的女儿。小时候,这个女孩子就许配给“里人”(同乡,同村的人)朱舜为妻,等到朱舜长大,却不幸染病身亡。向隆听闻噩耗,悲痛欲绝,他妈妈担心她想不开“以身殉”,就天天守着她劝慰。过了三天,朱舜准备下葬的这一天,向隆以想吃妈妈篮子里的菜为由,引开妈妈。等妈妈携菜回来,向隆已经在房内殉情自缢。
事迹流传开来,官府作为烈女表彰。明巡盐御史康丕扬听闻这个事件,也感动不已,为之作诗一首《题向烈女墓》,诗曰:未逢夫面为夫亡,不比寻常烈妇行。白发尚惭遗晚节,青春焉肯负红妆。魂归地府乾坤老,尸葬山岗草木香。我不等闲来下拜,也因千载振纲常。虽然诗中歌颂的是封建纲常礼教,但比起很多人的薄情寡义,向隆确实是个堪比祝英台的纯情女性。
泰宁门正对过有一座寺庙,名叫圆觉庵,庙旁有土地祠。最早的时候,出泰宁门往东基本上就算是进入城郊结合部了,但东门外的圆觉庵附近仍然有不少居民聚居。可见当时的海安镇已经有往东拓展的迹象了。
上回带着大家穿越时空游古镇,看的是北门镇宁,那里除了杨家木桥与今天的团结桥可以看出时间穿越的跨度外,其他鲜有可以对比的景物。而东门这里的两处标志性景物今天都有,虽不是当年物件,却也有当年模样。
广福教寺的大雄宝殿,也就是今天海中里面的大殿子基本还在当年的位置,以此为参照,可见海安高中的东半部分其实就是当年的广福教寺所在。海安高中的南大门应该是与古广福教寺的山门向东南错开了几十米。
有意思的是海安镇城踪影难寻,但海安城东门泰宁门在海安旧城改造中得以重建,造型更加稳固大气,位置也应该与旧城泰宁门的所在相距不远。国泰民安,宁静祥和,日出东方,紫气东来。在没有南门的海安城,东门的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前不久的一个傍晚,我乘隙登临泰宁门城楼,居高远眺,万家灯火代替了当年的到处点燃的烽火硝烟。路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怎么也无法窥见倭寇肆虐无忌的船帆魅影。如果刘景韶将军天上有知,一定会为今天的海安镇景象惊叹不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