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应该到盐城,参观一下新四军纪念馆,我说的这些,你们就能更明白了。”
今年6月,寻访小组经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引荐采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邬正洪,请这位新四军历史研究专家帮助我们厘清上海地下党在抗战期间对新四军在人、财、物、药品和地下交通线等多方面的支援,揭开更多不为人知的过往。
采访中,邬正洪不止一次提及位于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这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有关新四军历史的纪念馆。
新四军纪念馆外的《中华民族好儿女》词曲。 舒抒 摄
无独有偶,几天后,寻访小组在采访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副会长孟惠惠、七师分会副会长张黎光,上海革命故事讲述团副团长王基、叶晓明等革命后人时,他们多次提及“到新四军纪念馆去看看”。
于是,在盐城市委宣传部、新四军纪念馆等单位的帮助协调下,几天后我们踏上了盐城的土地。在江浙地区“深陷”梅雨季的节时,这个距离上海2小时高铁车程的苏北城市,却有着仿若初秋般的清凉爽快。
下车后,我们直奔新四军纪念馆。虽然周一闭馆日没有其他观众,但在空旷无人的纪念馆,伴随讲解员凝练醇厚的嗓音,一段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智慧、坚毅与勇气铸就的革命斗争史,像一幅沉重但又通向希望的画卷,在我们的眼前铺展。
纪念馆内展示的上海煤业救护队照片。 舒抒 摄
纪念馆内展示的上海煤业救护队照片。 舒抒 摄
新四军组建之初,仅有战士1万余人,武器装备更是只有6200余件。这意味着,两名战士才能合用一把枪,绝大多数战士手中握着的甚至还是大刀、长矛等冷兵器。
展厅内,一张拍摄于1937年的照片反映了新四军组建之初一支部队留下的合影。照片上,前两排战士的脚上穿着草编鞋,而后排战士几乎人人光着脚——条件差、底子薄,武器不足、粮饷不济、缺医少药,新四军成立之初,在物资、经费与人员上的匮乏,从一张合影中就能窥得一二。
纪念馆内展示的新四军第二支队誓师大会等照片。 舒抒 摄
1938年5月,党中央明确指示,江苏省委应派得力干部到新四军战斗的地方,在经济上给予援助,掩护新四军后勤部队在上海采购,帮助新四军发展壮大,由此开启了上海成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特需资源重要供给地的序幕。
随后,我们又被展厅内数不清的照片、历史文物、作战路线图吸引,有几个片段让来自和平年代的我们深有感触。
其一是一张拍摄于无为县东乡汤家沟(今位于安徽芜湖)的照片。抗战时期,设立在此的皖江贸易总局(对外称“集成号”)为小镇带来了空前繁荣,人们称之为皖江根据地的“小上海”,其贸易往来功能形似今天自贸区的雏形。
画面右侧展示的是抗战期间汤家沟“自贸区”的情形。 舒抒 摄
张黎光的外公盛慕莱在抗日战争后期动员了上海中华印书厂的高级技工过雪川及家属,以及印刷厂的60多名职工,在1945年5月由交通员护送,连同采购来的印刷机械设备被一并安全运送至位于皖中抗日根据地的汤家沟,解决了由于根据地不断扩大、经济日趋繁荣而急需印刷根据地流通货币的难题。
另一处“时空重合”是新四军纪念馆展厅内一件特殊的旗袍。虽然展品本身为复制件,由盐城一名旗袍匠人根据历史布料、版型重新制作而成,但旗袍的主人却有一段惊心动魄又凄美壮烈的人生历程。
新四军纪念馆内与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相关的内容。 舒抒 摄
旗袍的主人名唤王海纹,本身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千金,抗战时为了实现心中的革命理想,一路徒步到苏北参加新四军,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担任表演系副班长。
当时,日军对整个盐阜地区展开扫荡,包括鲁艺在内,城内几乎所有建筑都被炸毁或损坏。1941年,王海纹与同校师生在转移途中与日军相遇。为了躲避日军追捕,她最终与其他同学决定,集体挽手投河,牺牲时年仅17岁。展厅内的旗袍原型是她从上海到盐城时身穿的同款旗袍,此后她就换上了一身戎装。
王海纹所穿旗袍的复制件。 舒抒 摄
纪念馆内展示的王海纹与姐姐俞启英的合影。 舒抒 摄
王海纹的姐姐俞启英也加入了新四军。然而,直到1986年,俞启英在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才得知妹妹当年牺牲在盐城,故而将家中珍藏多年的这件旗袍,与一枚刻有妹妹头像的银戒一并捐赠给了纪念馆。至此,阔别多年的姐妹二人终于在不同时空相逢。
从1937年开始组建,到1947年撤销番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新四军在抗战中共创建了8处抗日根据地,从组建伊始的1万多人,发展到主力部队加上地方武装力量总计30余万人,其间与日军作战2.4万余次,这一抗日功绩将永远铭记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之上。
原标题:《三件展品背后,一段不被忘却的纪念》
题图来源:舒抒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舒抒 杜晨薇 栗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