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甘肃永昌县文庙(四):明代文进士
武威进士馆 赵大泰

说起文庙,就撇不开文进士。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肇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除于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延续了1300年。进士则是科举体系的终端高级人才,常被比喻为“蟾宫折桂”。
在明代,甘肃省永昌县(当时为永昌卫)产生了四位文进士:胡执礼、王懋学、曹毓芬、王廷霈。

一、永昌卫阁老:胡执礼
胡执礼(1539—1589),字汝立,号雅斋,出生于陕西行都司永昌卫,专精于《易经》之治学。祖籍兰州,从其父开始,隶籍永昌。胡执礼童年时便聪慧出众,广受称赞,被誉为奇童。十一岁中举人,十七岁便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二十一岁时,他考中了明嘉增三十八年(1559)已未科进士,三甲第七十九名,初任西川保宁府推官,负责司法工作。
胡执礼执法严明,“发奸伏”,使太守敬畏。他为官严明,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因此他被提升至京城任职。在京城的十年间,他先后担任过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史部文选郎中、通政司右通政提督誉黄、太仆寺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务,由正六品直接晋升至正三品。胡执礼以严明的执法和出色的才干而闻名于世。

二、敕封承德郎:王懋学
王懋学(1583—?),字念之,号金谷,永昌卫人。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王懋学中壬戌科进士,先后任河南太康知县、国子监学正、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
崇祯三年(1630),时任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的王懋学及其妻子的获得皇帝敕命,授王懋学为承德郎(正六品),妻子王氏封安人。

三、辞官归乡:曹毓芬
曹毓芬(1608—?),出生于永昌卫。自幼酷爱学习,专研治学。在他七岁前往市场购买柴火时,便能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出柴火的优劣,明确指出:“外干中湿,烟多焰少。” 这一件事引起了众人的高度关注和赞赏。
崇祯十六年(1643),曹毓芬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癸未科进士,名列三甲第213名,并被任命为河南项城县令。然而,曹毓芬的理想是与民休养生息,但在担任官员的三个月里,他发现实现这个愿望非常困难,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隐居于乡间,直至去世。

四、特授进士:王廷霈
王廷霈,出生于陕西永昌卫。他于崇祯十五年(1642)参加壬午科的科举考试,并以特二百二十五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进入进士行列。曾担任过定兴知县一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