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一座城和一个人——大同印象
一
说到大同,读中学时我就知道这里有极为丰富的煤碳资源,因为地理书上有对“大同煤矿”的介绍。当然,在我少年的记忆中,还有一个与大同相关的很悲愤的短语,叫“大同煤矿万人坑”,因为历史书上说,日寇侵华占领大同煤矿期间,共掠夺煤炭资源1400余万吨,有6万多名矿工被摧残丧生。万人坑堆积着日寇所遗弃的矿工尸骸,且大多数属于非正常死亡。
这篇游记一开始就说着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有些煞风景。但我写东西从来都是随心所“语”,一想到大同,我真的就想到了这些。请读者原谅!

虽然在全国许多地方(比如我的家乡成都)正是秋老虎肆虐的季节,但大同却凉爽宜人。今天走进大同,阳光格外灿烂。而这和平的阳光自然是80年前抗战胜利的必然结果。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见识的增多,我知道了大同显然不只有煤矿的储量和苦难的记忆,更有灿烂的文化和美丽的风景。北魏时期这里是都城,有许多辽金文化的痕迹;云冈石窟、悬空寺、华严寺、恒山等著名景点也是大同的标志。
二
就像到了成都必须去都江堰一样,到了大同也必须去云冈石窟和悬空寺。
但听说正值旅游旺季,云冈石窟游人特别火爆,进大门、坐观光车、入每一个石窟都必须排长队。网上有人说:“去云冈石窟光排队就得花去好几个小时!”这还不包括路上堵车、到了景区找不到停车位的“恶果”,听着很可怕。
为了避免这可怕的遭遇,我们凌晨四点一过就起来,洗漱完毕,五点过一点就出门了,开车直奔云冈石窟景区。因为太早,一路上畅通无阻,到了景区大门,我排在第二个。所以,当七点大门一开,我是第二个冲进去的。当我们赶到石窟前时,几乎没有什么游人,太爽了。
我们先去看第20窟。当时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当我站在第20窟前时,一眼就看到了高13.7米的释迦牟尼坐像,袈裟上的千佛纹饰在晨光中闪烁。佛像鼻梁高挺、眉眼细长,嘴角微扬着神秘微笑,这笑容穿透千年尘埃,此刻正融进阳光洒在我的脸上。

来到第12窟,传说中的“音乐窟”在眼前活灵活现——石壁上的伎乐天手持琵琶、箜篌、羯鼓,姿态各异,连琴弦的震颤都仿佛近在耳边。这些融合了龟兹、波斯元素的乐器雕刻,见证着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繁华。在第6窟,满壁的佛传故事浮雕如同一部立体史书,从悉达多太子诞生到悟道成佛,每一个场景都雕刻得细致入微,连飞天衣袂的褶皱都清晰可见。
我以前去过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今天又来到了云冈石窟,中国四大石窟我算是看遍了。不知专家们是如何排序的,但我把云冈石窟列在四大石窟之首。这当然是非专业的眼光,却是我个人真实的感受。
三
离开云冈石窟,我来到了恒山脚下的悬空寺。
远远朝山上望去,便看到一排悬挂在翠屏峰峭壁上的建筑,如一幅水墨画卷贴在半山腰。导游告诉我,整个悬空寺40间殿阁仅靠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我再仔细看,栈道悬空,飞檐斗拱,仿佛在风中微微晃动。
拾级而上,刚踏上悬空寺的第一步,脚掌便觉出异样——木板在脚下微微战栗。这座嵌在翠屏山断崖上的古寺,从远处看是玲珑楼阁,近身才知是凿入岩壁的险地。最窄处的过道仅容一人侧身,左肩是冰冷的崖壁,右肩外侧便是看不见底的深渊。我前面的一位姑娘已经蹲下去,脸朝着寺庙方向,然后蹲着一步一步往前移。
我算是胆子比较大的,站在悬空回廊上往外面和下面看,也不禁心颤。下面完全没有崖壁依托,整个回廊全凭二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梁挑出崖外,廊柱与崖壁间竟有半尺空隙。

因为游人多走得慢,正好可以从容地观赏寺内的景象。最高处的三教殿里,释迦牟尼、孔子、老子并列而坐,神态各异却又和谐共处。悬空寺三教合一,这现象令人称奇。道教的纯阳宫、佛教的雷音殿、儒家的关帝庙,在这方寸之间完美融合,真的是“美美与共”啊!
为什么悬空寺能够这么安全地“悬空”?这背后的秘密恰恰是古人至今都令我们惊叹的建筑智慧——寺顶突出的岩石遮挡了雨水,两侧的山崖减弱了风力,所以,历经1500年风雨的悬空寺,依然稳稳地嵌在峭壁上,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
四
我一直自以为是地认为,作为“中国煤都”,大同应该是充满着浓浓的工业味儿。但我亲眼见到的大同,是一个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城市。其现代都市气息我就不多说了,让我感到孤陋寡闻的是,原来大同也有古城!一样的城墙,一样的钟楼,一样的瓦房……还有复建了的明朝代王府。
而这一切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是一个改革者。其实,我一到大同就想到了和我同岁的他——耿彦波。

耿彦波在2008年至2013年担任大同市市长期间,以“一轴双城”战略为核心,推动了一场震撼三晋的城市变革。这位被市民称为 “造城市长”的改革者,以铁腕手段和文人情怀,将大同从“煤都”的灰霾中唤醒,重塑为古今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
当时大同的古城墙正被违建蚕食,而华严寺则淹没在棚户中。面对困境,耿彦波上任仅三个月便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他顶住压力拆除古城墙原址上的房地产项目,以“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周长7.2公里的明代城墙,投资10亿元重现“北方锁钥”的雄姿。在华严寺修复现场,他要求工匠“每块砖都要对得上《营造法式》”,最终使这座辽金古刹的壁画与彩塑重焕光彩,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文化遗产保护范例。
五
在保护和修复古城建筑的同时,他也推进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他引入法国夏邦杰、日本矶崎新等国际团队,在御河东岸打造4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区。耗资30亿元的博物馆、大剧院等六大文化地标,以“让建筑讲述历史”的理念,将北魏平城的雄浑与现代设计的极简完美融合。为保护文瀛湖生态,他力排众议改道高速公路,释放出 7000 亩黄金地块,如今这里已成为华北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
作为一市之长,耿彦波不止是要城市外观的面子,更要百姓生活的“里子”。他以果敢的气魄、科学的智慧和人文的情怀主导了“万户拆迁工程”,以“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让10461户居民告别“三代同堂挤平房”的困境。在安置方案中,每户可置换90平方米的新居,政府还额外提供装修补贴,使“拆二代”们既能保留老城记忆,又能享受现代生活。同煤集团棚户区改造中,他让10万矿工家庭搬进配套齐全的新社区,结束了“屋顶漏煤渣,出门踩煤泥”的日子。

至今还有老百姓记得,耿市长在拆迁现场留下许多的“耿式金句”:“宁听骂声,不听哭声!”“今天的废墟,明天的丰碑!”为确保工程质量,他凌晨五点突击检查工地,发现偷工减料当场要求返工;为解决拆迁纠纷,他在指挥部连续三天接待上访群众,嗓子喊哑了就靠润喉糖坚持……这种“5+2”“白加黑” 的工作模式,在五年间让大同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57条,总长度相当于从大同到北京往返两次。
如今的大同古城,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当地人生活的家园,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诉说着守护与重生的故事。这一切当然不能仅仅是因为耿彦波,但在中国目前的国情背景下,耿彦波功不可没。尽管他当年在大同的改革遭遇激烈的争议——这种争议甚至今天都还没有完全消失,但老百姓认可他。
六
2013年2月7日,当耿彦波调任太原的消息传出,大同城瞬间陷入“集体失恋”。东城墙下,数千市民自发挂起 “耿市长别走” 的横幅,一位老人在寒风中颤抖着写下“翻身不忘共产党,巨变离不了耿市长”。更令人动容的是棚户区居民的送行场景:一位老大娘捧着刚出锅的刀削面,哭着说“您尝尝,这是用新房厨房煮的”;年轻母亲抱着孩子,教他对着市长鞠躬:“记住,是这位伯伯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
别责怪老百姓有“清官情结”,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我当然知道,耿彦波所做的一切都没有超出他的职责范围,他之所为的确是“应该做的”——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嘛!公仆给主人干活儿,干好了没有什么“谢”不“谢”的,干不好则应该“打屁股”。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领导干部都如他那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老百姓就这么善良朴实,哪怕“当官的”做了“该做的”,他们都会泪流满面。

大同市民对耿彦波的依依不舍,使我想到了那几句著名的诗:“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七
当夜幕降临,代王府的演出开始了——每天晚上从六点开始,这个被称作“大同故宫”的古建筑院落里,都会有一场跨越时空的盛宴拉开帷幕。九开间的王府大门在灯光下金碧辉煌,朱红色的宫墙上映着摇曳的灯笼,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明朝。
节目精彩纷呈,有“王府招婿”“王府断案”“宫廷乐舞”“云中花神”“傩舞祈祷”“烟花木偶”等二十多个。我观看的是在四进院的空地上的“王府火焰秀”,这个表演实在是太令人震撼了。
先是一群姑娘手持火环款款走到中央,挥舞火环翩翩起舞,然后火环化作一个巨大的火圈,随着姑娘们的舞蹈而旋转起伏,那巨大的火圈如裙摆一般翻飞,舞者与火焰共舞,令人眼花缭乱。

还有火环、火流星、火魔方等表演。让我目瞪口呆的是“火壶表演”——几位艺人手持燃烧的火壶,上下翻飞,火焰在壶口跳跃,如同一条灵动的火龙;表演者还不停地扭动着身姿,渐渐地他们被火龙缠绕了,淹没了。

最后,表演者们将1600℃的铁水泼向空中,瞬间绽放出千万朵金色的花火,如星河倾泻,如瀑布飞泻。铁水砸在地面溅起的火星,又化作无数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又似夜幕的繁星落在人间。那一刻,我不知自己是置身于大地,还是飞到了天宫。
八
这次在大同,我住在古城一家古色古香的民宿里。离开大同的那一天早晨,我在院子里放飞了无人机,向这座城市告别。通过摄像镜头,我俯瞰着这笔直的古城墙,还有古城里平整的石板路、仿古的路灯、修缮一新的四合院……而远处是几乎吻着朝霞的高楼大厦。
一轮金色的太阳正缓缓升起,穿透云朵的阳光洒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家庭的阳台上……
2025年8月16日于太原某民宿
(校对:卢倩、陈梅、李爱华、朱伶俐)

来源:镇西茶馆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