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青鸟”讲述侯马盟书 机器人矩阵热舞太原
虚拟数字人导览、文物数字化复原、非遗场景化展示、文创多维度呈现……8月21日,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在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将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持续五天的文化盛宴。本次展陈将三晋大地的厚重历史与时代创新深度融合,全方位展示山西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丰硕成果,带领观众穿越古今、连接虚实,开启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体验之旅。
AI助力太原焕发新魅力
机器人表演“花式绝活”,配合《说唱脸谱》《青春修炼手册》等动感音乐,以律动的舞蹈展现太原市在人机交互、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的突出优势,直观展现文化与科技融合成果。“这样的形式太炫啦,用现代的技术来展现历史名城的文化魅力,点个赞!”市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本届文博会太原展馆以“宜居宜业宜游地畅享锦绣太原城”为主题,围绕“博物馆之城”“国潮戏曲之都”“歌迷之城”等文化名片,利用弧形大屏、机械矩阵屏、裸眼3D等现代展陈技术,通过动静态展示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全面展示太原市文化发展新成就。
太原展馆正面入口处是一面10米长的弧形屏,播放着太原城市宣传片,整体呈现近年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成果,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新成就。弧形屏后侧新设“AI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展区,重点展陈人工智能领航企业太原市优必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AI机器人矩阵,包含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人形机器人松延动力、跳舞机器人Alpha Ebot、宇树科技机器狗Go2 Air等。
“我们采用机械矩阵屏、10米弧形大屏、互动触摸屏等13块屏幕,运用XR交互、裸眼3D等现代技术实现跨屏互动,将文物文博、戏曲文化、非遗手工、文旅热点等内容进行数字化呈现,用科技赋能文化表达。在材质上,采用自然木质、钢结构、亚克力、炫彩艺术玻璃等材质,给人以传统底蕴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直观感受。在图饰上,采用晋祠、双塔寺、古戏台等标志性建筑物剪影和山西古建筑传统纹样,通过几何化处理,增强现代感呈现效果。”工作人员介绍。
在“歌迷之城”主题展区,有蔡依林、周杰伦、周传雄、张韶涵等知名歌手的公仔立牌,“歌迷之城太原宠你”的宣传口号及跳动的音符为主体的装饰,营造出演唱会的热烈场景。在此处拍照打卡留念的石家庄歌迷老范笑着说:“我刚刚看了刀郎的演唱会,计划参观完文博会,再去山西的几处古迹看看。”
非遗产品琳琅满目让市民们啧啧称奇
“瞧,这就是中阳剪纸,简直是巧夺天工,太美啦!”在吕梁展馆,一幅幅精巧的剪纸作品吸引市民纷纷停下脚步观看。中阳县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孕育的中阳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
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中阳剪纸是“活态文化史诗”,承载着黄河中游农耕文明的深厚基因,被誉为“活着的古代图腾”和“黄土高原的文化活化石”。其中以象征生命繁衍与祈福禳灾的神秘“抓髻娃娃”图腾系列最具特色,造型古朴粗犷,线条简练有力,采用阴阳刻结合的独特技法,在饱满构图中展现原始生命力与强烈黑白韵律。
被誉为“软体浮雕、立体国画”的交城堆绫也亮相展会,这是起源于唐代、历经1300余年的古老手工艺。此外,交口县桃红坡镇郭氏树皮画及岚县面塑作品让市民们啧啧称奇,文水县的烙画葫芦,让不少市民有了购买的欲望。“葫芦有‘福禄’的寓意,上面的烙画也非常漂亮,我要买一个送给老父亲。”一位市民笑着说。
“这组龙纹琉璃砖的原件目前正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展出,其烧制于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由20块珐华彩釉面高浮雕琉璃砖构成,是明代琉璃烧制技艺的杰出代表,反映了当时山西地区高超的琉璃烧制水平。”在晋中展区,工作人员介绍,经介休琉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开宝于甲辰龙年等比例复烧出的龙纹琉璃砖,运用非遗技艺实现文物“归家”,并于2024年荣登CGTN央视国际频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非遗传承,彰显了大国工匠精神。
晋中展区还重点展示了商代夔龙纹立耳铜鼎、商兽形觥、明代黄绿蓝釉琉璃鸱吻等文物的复制品,《昌黎先生集异》等古籍的影印本,以及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钟村墓地沙盘等,彰显了晋中市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领域的工作成效。
虚拟数字人“青鸟”给市民讲故事
在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展区,搭载虚拟数字人“青鸟”的多模态一体机智能设备成为焦点。这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信使”以AI互动模式,生动讲述侯马盟书的前世今生,让2500年前的盟誓文书与观众跨越时空对话,将散落的晋国文化碎片串联成篇,使古老的山西文脉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虚拟数字人‘青鸟’以晋侯鸟尊为设计灵感,人物形象、服装色系纹路以及配饰设计与山西文化元素深度融合,展现山西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特色。”工作人员介绍,在技术支持上,“青鸟”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和机器学习技术,通过大数据训练,可以实现人机交互。此外,“青鸟”制作积累的技术储备可为景区、博物馆等场所提供虚拟数字人全链路制作并运营。“快来看,这里有《浪浪山小妖怪》里的晋祠水镜台!”随着一位年轻人的呼喊,不少市民都围了过来。晋祠水镜台积木玩具是以晋祠国宝级戏台“水镜台”为原型,浓缩重檐歇山顶等建筑精髓,致敬山西的“中国古建博物馆”地位。在设计中采用“可拆卸榫卯结构”,用户可拼装斗拱组件,再塑“活化文物”。寓教于乐传递“一榫一卯藏乾坤”的工匠哲学,让世界从方寸之间读懂山西智慧。
你了解的考古工具有哪些,山西省文物局展区给你答案。全站仪、探地雷达、扫描仪、手持GPS、古建三维扫描仪、球扫、传统考古工具……这些展品不仅让展览场景更加生动,也让观众透过这些展品,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物工作者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过来、让消逝的历史“看得见”。
飞檐翼角、八字墙、照壁、藻井……山西省文物局展区的主展台以中国木构古建筑为造型灵感,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传统建筑元素的创新性转化。“在这些立体画面中,我可以感受到山西古建举折平缓、庄重稳健的营造智慧。”一位市民感慨地说。
让科学点亮生活会下棋的“元萝卜”来啦
“妈妈,你看这里有个会下围棋的机器人。”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展区,引来不少小朋友驻足。“这个会下棋的机器人叫‘元萝卜’,取自‘元’和英文‘Robot’(机器人)的谐音‘萝卜’,蕴含‘首个家庭场景下的实体机器人’之意。”工作人员高毓慕介绍。
这个AI下棋机器人以一个“小小宇航员”的形象呈现,有机械手、电子眼、屏幕,可以语音交互,外形简约、酷萌、科技感十足。拥有灵活的机械臂是“元萝卜”的最大特点,机械臂遇到障碍会暂停行动,且“手无破蛋之力”,甚至薄脆的薯片都不会压碎。
还有的小朋友对旁边的机械臂充满兴趣,这是亚博智能与大象机器人面向ROS教育场景联合发布的桌面级AI视觉协作机械臂,它搭载了自由度协作机械臂与高清摄像头夹持系统,手、眼、臂合一,实现了机械臂、视觉与操控的无缝融合,能够精准识别颜色、人脸、人体姿态等。其通过几何关系计算物体位置,可完成机械臂精准定位、抓取、追踪等动作。“我们带来这些科技新产品,如能对弈的AI机器人、AI仿生机械手套、AI互动机械臂,都是要面向青少年普及科技知识,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科技。”高毓慕说。
展区中心摆放着孙悟空的大型摆件,不少市民纷纷在此打卡留念。“这是我们推出的‘西游幺幺零’文创产品的一个主人公,该文创产品有‘捉谣’和‘反邪’两个系列,以西游人物为主,线上线下非常火爆。”高毓慕告诉记者,近期推出的文创产品“瓦当”也在文博会惊喜亮相,目前有手办、靠垫,还将开发冰箱贴、日历和T恤等。
沉浸式体验让历史“活”起来
观众佩戴VR眼镜,便能瞬间“穿越”时空,漫步于良渚、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殷墟五大中华文明核心遗址。时而驾驭神龙遨游九天,时而潜入水底观赏巨鱼……在工美·非遗互动馆,由山西省文物局、临汾市委市政府主办,临汾市博物馆、维迈文化科技(山西)有限公司承办的“何以文明——中华古遗址VR探秘展”,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虚实交织的历史对话,让人们以全新的视角感知历史。
该展览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与物理渲染(PBR)技术,精准还原了遗址场景与文物细节,让每一块古老的砖石、每一件精美的器物都栩栩如生。陶寺观象台的四季光影流转、二里头宫室群落的恢宏布局、三星堆青铜神树的神秘拼接、殷墟甲骨凿刻的占卜仪式……皆以动态形式呈现,并创新运用红外SLAM定位技术,支持观众自由切换“巨人模式”俯瞰宏观遗址,或启动“蚁人模式”细察文物微痕,实现“空中驭龙、水底游观”的奇幻体验。
国文聚(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策展总监岳帅表示,该展览分为五大章节,分别对应五大遗址主题,全程体验约20分钟。良渚玉器雕刻、陶寺观象台四季变换、二里头“乘龙览宫城”、三星堆神树拼接、殷墟占卜仪式等核心环节,均设计为可交互操作。其中,良渚与陶寺因场景宏大、叙事性强,更易吸引观众长时间停留;对于其他章节,观众可根据兴趣自由探索。
有观众体验后认为,这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极大地缩短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使中华文明不再仅仅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变得可感可知,鲜活生动地呈现在眼前。
巧手“剪”出观众神韵肖像
踏入非遗工艺体验区,记者看到一位市民静坐于椅上,对面坐着的非遗剪纸传承人张国明认真观察那位市民后,剪刀灵动飞舞……五六分钟后,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剪纸作品便完成了。该观众端详片刻,扫码支付后满意地离去。
张国明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他与记者分享了自己与剪纸艺术结缘数十年的经历与感悟。
张国明出生于东北,自幼随母亲接触剪纸,从五六岁起便开始剪小动物、拉手娃娃等。后因哥哥工作调动,他们一家迁至山西生活至今。成长过程中,张国明始终未放弃对剪纸与绘画的热爱,学生时代负责板报,插队期间参与宣传栏制作,工作后也常为亲友婚庆剪喜字。尽管长期从事剪纸创作,但直到临近退休时,他才了解到“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身份认定,并于2019年正式申请成为剪纸非遗传承人。
退休之后,张国明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事业,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并在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他热心参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集及展示活动。有一年春节期间,他在太原植物园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非遗活动,并凭借精湛的剪纸肖像技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激励。
从那以后,张国明开始逐渐专注于剪纸肖像这一互动性强、要求形神兼备的创作方向。无论是正面肖像还是侧面剪影,他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其作品既能捕捉人物特征,又融入了剪纸特有的艺术处理,广受群众欢迎。
张国明曾应邀赴外交部、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地现场展示剪纸技艺。每到一处,观众均排起长队,甚至活动结束仍不愿离去。他表示,剪纸肖像不同于传统剪纸,需把握相似度与结构整体性,在无灰阶过渡的局限中依靠黑白关系表现人物神态,难度较高,但也正因为这种挑战,使剪纸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今,张国明仍活跃于各类非遗推广活动现场。在他看来,剪纸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与人们情感相连的媒介。通过剪纸,他实现了经济收益与个人价值双丰收,并在观众满意的笑容中,找到了传承的快乐与意义。 记者 田勇 梁耀华/文 高万军/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