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工作人员为游客送去一支冰凉棒。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森林 通讯员 毛飞 张家界报道
八月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热浪裹着山林的水汽扑面而来。门票站前,人潮涌动,蒸腾的热气让排队队伍显得有些焦躁。突然,一抹深蓝利落地穿梭过来,广东游客王女士刚擦完额头的汗珠,一支冰凉棒就递到了眼前。“天热,您慢点吃!”工作人员的笑容像一阵清风。
暑期的张家界,日均超2万游客。面对这汹涌的“热浪”,景区亮出的法宝是:一套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尝得到的“服务型执法”。
“蓝盾”在行动:看得见的守护,摸得着的安心
“瞧见那个臂章没?‘综合执法’!带着娃出来,看见这个心里就特别稳当。”湖南长沙的张女士指着不远处正在疏导人流的队员对记者说。今年夏天,张家界的执法队伍彻底“焕新”:统一的深蓝制服、醒目的反光标识……这身行头,就是一张移动的“信任名片”和“监督哨”。
在百龙天梯、天子山索道这些“人气爆棚点”,景区工作人员每天的步数轻松“霸榜”。一位晒得黝黑的工作人员拍了拍鼓鼓囊囊的装备包,笑着拉开:“喏,执法工具是基础,可咱这包里‘宝贝’多着呢!”——中英文手绘地图、急救包,甚至还有一小袋糖果。“上次有个小姑娘低血糖差点晕倒,一颗糖下去,立马缓过来了。”“执法不是光‘管’,关键在‘帮’!”天子山景区管委会主任苏兴武道出了核心理念。
“游客不下山,服务不下班”是他们的坚定承诺。
一杯“莓茶”化干戈,多语种架起“暖心桥”
金鞭溪清澈见底,孩子们嬉水捞石头的欢笑声不绝于耳。突然,岸边两位妈妈的声音拔高了:“你家娃抢我儿子的石头!”“明明是我儿子先找到的!”眼看火药味渐浓,两位深蓝身影迅速介入。没有呵斥,而是将双方引到树荫下的“解忧茶座”。“大姐,消消气,尝尝我们张家界特产的莓茶,清凉降火!”热茶奉上,景区工作人员指着水里又玩作一团的孩子笑道:“您瞧,娃们早把‘石头战’忘啦!咱们大人更该放宽心嘛!”几句话,一杯茶,十分钟不到,争执化作笑声。这样的“柔性灭火”,景区工作人员们每天要上演几十回。
随着“免签朋友圈”扩大,景区工作人员里的“外语达人”火速集结成“国际服务组”。马来西亚小伙阿里在迷宫般的黄石寨差点“迷失自我”,焦急求助。队员流利的英语指引让他如释重负,更意外的是,对方还递上一份印有土家语问候“尼嘎啦(你好)”的避暑小贴士。“Wow!这服务太贴心了!在异国他乡,这抹‘蓝色’就是安全感!”阿里竖起了大拇指。
他们不是游客镜头里的风景,却是风景背后最坚实的守护者。
游客点赞:“安心”是最美的风景
“山还是那些奇峰,可这游玩体验,真是天壤之别!”湖南卫视的镜头在袁家界捕捉游客心声。北京大学生陈帆指着蜿蜒有序的排队栏杆,对记者说:“去年我同学来,吐槽挤得像沙丁鱼罐头,透不过气!今年你看,多顺畅!更没想到,景区工作人员看我举着自拍杆找角度,主动过来教我怎么拍才能把‘乾坤柱’收全了,太暖了!”在张家界,景区工作人员的身影从未如此清晰可感——不是冷冰冰的威严,而是肩章在阳光下折射的微光,是递到手中的那支融化暑气的冰棒,是调解时眼角眉梢带着的真诚笑意。这支队伍,用规范化筑牢了安全的基石,更用“服务型执法”重新定义了守护的意义:当那一抹深蓝,成为流动在绝世风景中的温暖注脚,“安心”本身,就成了旅程中最动人的体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