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体感温度每上升1℃,户外景区的客流量会减少近6%,相当于近两万人望“热”却步。这是来自杭州市旅游经济实验室的调研数据,清晰反映出高温天气为旅游市场带来的挑战。8月以来,高温与暑期后半程的短途游客流高峰相遇,杭州文旅部门联合市气象局,于日前推出“2025杭城避暑数字地图”,依托城市大脑的数字监测与分析能力,融合实时气象数据与多维度的文旅数据,向市民游客“数”送清凉。
1℃的温差背后,隐藏着市民游客悄然改变的行程计划与亟待回应的避暑需求。根据杭州市旅游经济实验室的分析,1℃温差虽微乎其微,却真实地左右了游客的选择与脚步。尤其是近年来,杭州亲子游板块,客流高峰由春秋两季逐渐转向7月、8月两个月,高温天气则成为影响游客出行决策的关键变量。
如何破解旅游市场“双峰叠加”的问题,精准对抗1℃温差带来的影响?当下,杭州正通过数据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来破题。与传统的季节主题旅游地图不同,新版避暑地图依据近一个月的实时气象数据,如气温、体感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空气质量等数据,并结合近期搜索率较高的避暑旅游资源与热门话题,实现从数据监测到旅游服务的转变。
在内容层面,新推出的避暑地图既重点推荐了浙西大龙湾、建德灵栖洞等十大避暑胜地,也依据“城市+乡村”纳凉主题进行分类,精选50个优质景点,实时推送景点的天气状况、体感温度等气象信息,还有客流量、游玩攻略、门票购买等文旅资讯。此外,该地图还附有经过旅游安全评级后的小众避暑线路。
值得关注的是,该服务已接入杭州文旅智能体“杭小忆”,外地游客来杭,可以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App搜索“杭小忆”,或者在全市A级景区、酒店、旅游咨询点、主要商圈等4万余个服务点位,使用手机碰一下蓝色智能贴,即可唤起“杭小忆”提供服务。据悉,今年3月“杭小忆”已接入DeepSeek,能够精准识别用户的避暑意图,帮助游客快速规划清凉之旅。
数据显示,避暑地图自上线以来,带动“发现杭州”文旅总入口的日访问量环比上涨110%,日均点击量超1万人次。尤其是8月中旬以来,用户活跃度持续走高。
1℃,见温度,更见态度。记者从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接下来杭州将在“文旅+”层面推进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推进跨部门数据协同,围绕游客需求创新服务形态,进一步推动城市旅游服务向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升级,让城市文旅服务不止于响应。
张雅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