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哈尔滨8月21日电 近期伊春旅游爆火,“全民宠客、全面宠客、全员护游”的“三全”服务模式赢得广大游客赞许。而这种“三全”模式离不开当地5200名志愿者的参与。
根据伊春市委社会工作部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200余支志愿队伍累计服务游客50余万人次,服务时长149512小时。
建强队伍夯基础,激活志愿服务“源动力”
多元化队伍组建全领域。结合旅游资源特色,定向吸纳不同领域志愿者,形成“专业+志愿”的多元队伍,目前全市累计组建医疗、生态、应急、公安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77支、志愿者1560人。组织各级医疗志愿者团队深入景区随时待命,全市公安系统警力前置、服务前移、响应前倾,各大景区组建由林业专家和本地“活地图”组成的“森林向导”志愿服务队,成为游客探索森林的“活指南”。
专业化培训提升服务能力。游客的问题解决不了就算不上“宠客”。这是伊春市委社会工作部在旅游志愿服务中秉持的理念。为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年初以来,累计开展助游专项志愿服务培训37场次,培训志愿者1600余人次。南岔县组织志愿者开展应急救助培训,重点讲解扭伤、中暑等常见旅游突发状况的处理方法;友好区组织60余名党员干部参加全民“宠客”“护游”志愿服务专题培训班。
长效化激励点燃服务热情。为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志愿者、尊崇志愿精神、全民参与志愿的浓厚氛围,市委社会工作部出台《伊春市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实施细则(试行)》,鼓励更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广泛宣传报道助游护游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感人故事、温暖瞬间,扩大了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聚焦供需优服务,构建全域覆盖“服务网”
景区里“一站式”服务解难题。全市各景区景点“党员服务驿站”“爱心志愿服务站”“游客小驿站”114个,将志愿服务嵌入游客游览全流程。伊美区在兴安国家森林公园设立志愿服务站,为游客提供生活用品、旅游引导等便捷服务,并依托公园“志愿服务广场”打造“房车之家”,为游客提供给水充电、卫生清理、旅游引导、文化宣传、安全保卫等服务,让自驾来伊的八方游客感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活动中“全方位”保障提质效。深入开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以红松文化季为核心,整合全域夏季资源。累计开展“乌翠之夏”“电音嘉年华”“美食帐篷节”等各类文艺活动209场,参与服务志愿者3700余人次。金林区首届“嗨”夏避暑欢乐季,组织全区43家单位(部门)党员干部分成12组,每周为花车巡游提供5次志愿服务。
产业链“延伸式”服务促融合。志愿服务不仅停留在“服务游客”层面,更成为连接“旅游消费”与“乡村振兴”的纽带。铁力市春风志愿服务队在星月童话小镇开设“北星村特产专柜”,志愿者化身“推销员”,向游客介绍纯天然蜂蜜、蓝莓干、手工木制品等本地特产,开业当天销售额就突破1万元。
融合特色创品牌,打造文旅体验“新亮点”
生态+康养,解锁“避暑新方式”。依托夏季凉爽的气候优势,伊春市将生态避暑与康养医养相结合,打造差异化康养旅游体验。金林区在九峰山等景区设置“中药养生饮品”免费摊位,组织20余名中医专家及医护志愿者现场坐诊,为游客提供把脉、艾灸、推拿等服务,游客在登山观景后喝上一杯防暑降温的中药茶,感受“生态养眼、康养养身”的双重体验。
文化+旅游,激活“乡愁新记忆”。伊春市深挖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志愿服务让文化“活起来”。伊春市充分发掘东北抗日联军精神、合江剿匪故事、林业三师品牌等红色资源,培育暑期“红领巾志愿服务讲解员”,带领他们深入景区开展志愿服务讲解,让游客在静享山水之美的同时感悟历史厚重。
线上+线下,扩大“品牌影响力”。面向旅游达人、自媒体达人、市民和游客先后开展“遇见伊春”“联通杯·AI伊春”短视频大赛,组织参赛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伊春的四季风光、民俗文化和城市活力,累计征集短视频作品1200余个,浏览量达2800万次,吸引众多伊春籍网络旅行博主为家乡助力。广大青年志愿者纷纷到参加“团团荐家乡”“团团带你游伊春”等主题活动中,依托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伊春文旅资讯、攻略,让伊春文旅形象广泛传播。这种“志愿者参与宣传”的模式,有效提升了伊春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志愿服务不是“短期行为”,而是推动伊春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赋能”。伊春市将持续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将“人的温度”注入“景的颜值”,让生态旅游既有“绿水青山”的底色,又有“志愿红”的暖色。(陈静、赵立)
(责编:赵爽、于洋)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