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里曾是地图上的空白——60公里海岸线在30年前只能产出海盐、纯碱和溴素。而今,它扼守环渤海咽喉要地、山东半岛几何中心,海陆铁立体网络连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片昔日曾让投资者却步的盐碱地,如今能承载5000亩以上的航母级项目,200余家规上企业在此汇聚成产业银河。从昔日盐碱荒滩到如今现代化产业新区,这片土地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了向海图强的时代华章。
时间回溯到1995年8月15日,山东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2005年更名为“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2008年2月滨海管理区域调整;2010年4月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潍坊滨海”四个字化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版图上的鎏金印记。
从1995到2024年,滨海区GDP从7.3亿元攀升至413.4亿元,增幅达55倍;规上工业营业收入从13.1亿元劲增至1301.4亿元,增幅达98倍;地方财政收入从1.05亿元增长至42.1亿元,增幅39倍。三十载砥砺奋进,十五载蝶变跃升,一代代滨海人接续奋斗,面朝大海,书写了一部产业崛起的传奇,奏响了一曲改革创新的壮歌。
今天,刊发滨海区建区三十周年暨升级国家级经开区十五周年系列报道之五《文化旅游:诗与远方邂逅碧海银滩》。

沿海防护堤二期工程合拢现场(资料照片)
曾经,渤海莱州湾南岸的这片土地,在文旅版图上几乎是“沉默的存在”。虽坐拥大海与滩涂,却鲜有人问津——既无成型的旅游设施,也未挖掘出独特的文化韵味,“看海不见海,近海难亲水”成为潍坊人的遗憾,海洋的馈赠与历史的积淀,都在沉睡中等待被唤醒,旅游业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资源开发几乎一片空白。

而如今,昔日盐碱荒滩如今已是鸥翔鱼跃、游人如织。自1995年建区以来,潍坊滨海区以海洋文化为魂、以创新发展为翼,推动旅游产业从“一片空白”到“全域繁荣”,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不仅建成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还走出了一条具有北方滨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盐宗故里的千年底蕴,是我们最深厚的旅游资源。”潍坊滨海区旅游度假区党委书记冯月玲的话语,道出了旅游产业崛起的根基。建区之初,面对“有海无景、有滩无游”的困境,滨海区率先启动文化挖潜工程,组织专家学者系统梳理夙沙氏煮海为盐、管仲煮盐富国、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等历史脉络,编纂完成《北海渔盐文化志》,让沉睡的文化遗产重焕生机。

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滨海区复原了古盐田制盐工艺,建成国内首个海盐主题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场景再现“淋卤煎盐”的传统智慧;打造“盐温泉康养生态圈”,弘润温泉小镇、碱悦盐温泉等项目将盐卤资源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其中弘润温泉小镇凭借“温泉+水世界”复合业态,成为辐射山东10余城市的四季游乐目的地。北海民俗祭海节、渔盐文化节等非遗活动连续举办12届,其中渔盐文化节被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文化展示”向“体验消费”的转变。
“从单一赶海到全域体验,我们用创新打破资源瓶颈。”滨海区文体旅游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介绍,三十年来,滨海区以“旅游+”思维整合资源,构建起多维度产品体系。

海岸经济带华丽蝶变。1.6公里黄金沙滩从荒滩野涂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配套建成帆板基地、房车营地、星空露营地等设施,连续举办世界风筝帆板锦标赛、全国龙舟比赛等高端赛事。“摩天星空里”夜经济街区,以世界最大的无轴式摩天轮——“渤海之眼”为地标,汇聚集装箱市集、水上电音节等新业态,夏季日均客流突破3万人次,带动夜间消费增长130%。
海洋体验链深度拓展。开发近海游船航线,串联白浪河入海口、人工岛等景观;建成省级海洋牧场,推出“赶海拾贝+海钓体验+海鲜加工”一站式服务,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0个。特色商业街汇聚了各类海鲜美食和滨海特色小吃,从刚捕捞上岸的肥美海鲜到独具风味的特色烧烤,满足游客挑剔的味蕾。音乐烧烤广场上,篝火熊熊燃烧,人们伴着音乐载歌载舞,品尝着美味烧烤,在海风的吹拂下,尽情享受海滨度假的惬意。

尤其是近年来,以举办品牌体育赛事为平台,以文旅体融合发展为目标,滨海正在打造“体育+旅游”的新名片。国际风筝冲浪锦标赛、全运会帆船比赛、全国帆船锦标赛、中国龙舟公开赛、全国及山东省赛艇、皮划艇锦标赛……滨海区引进了更多的国际性比赛落户,进一步提升了滨海的美誉度和竞争力,摩托艇、皮划艇、帆船等水上体验新业态的持续开发,也进一步促进了高品质海洋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打造,实现了体育旅游快速发展,也激发了人们“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情。

滨海区以“文化为根、创新为翼、生态为基”的发展路径,书写了盐碱滩涂变黄金海岸的奇迹。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不仅是一部旅游产业成长史,更是滨海践行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