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北大荒,是被绿色浸透的世界。
当我驾车驶入三江平原的深处,窗外的景致便挣脱了城市的钢筋水泥,一头扎进无边无际的碧色里——那是北大荒的盛夏,是水稻正拔节生长的季节,每一寸土地都蒸腾着蓬勃的生命力。
我情不自禁的摇下车窗,扑面而来的风里带着泥土与稻禾的清香,混着阳光的清爽,格外怡人。远处的地平线上,没有起伏的山峦,只有铺向天际的稻田,像被大自然铺开的巨幅绿毯,随微风漾起层层涟漪。
绿色的水稻铺展到天边——它们整齐划一,株株挺拔,叶片舒展着,顶端挑着嫩绿色的新穗,仿佛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在阳光下舒展着筋骨。
今夏,我踏上北大荒的黑土地。几天的时间里,稻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拥抱着我,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绿稻在阳光下翻滚,宛如大自然最壮观的画卷。
在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陪同我的老农垦人王大哥告诉我,这万亩稻田里藏着北大荒的“绿色发展密码”。“你看这稻垄,横平竖直,比城里的马路还规整。”他指着田埂间的水道,“这是滴灌带,能精准控制水量,不像过去靠天吃饭。”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银白色的管道在稻田里蜿蜒,水珠顺着管道的细孔渗入泥土,滋润着每一株稻禾的根系。远处,几台植保无人机正低空掠过,机翼带起的风让稻浪轻轻起伏,那是农垦人在进行病虫害防治。
“过去人工打药,一亩地得半天,现在无人机一小时能管几百亩,效率高多了。”王大哥的语气里满是自豪,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稻田如绿色海洋般延伸到天际线。这绿色不是偶然,而是现代科技与农业智慧的完美结合。
在洪河农场稻田,正午的阳光格外炽烈,稻田里却仍有忙碌的身影。两位农垦人正检查稻穗的长势,汗水顺着她们的脸颊滑落,浸湿了后背的衣裳,却丝毫没有放慢手中的动作。“现在是水稻灌浆的关键期,一点马虎不得。”一位年轻的技术员笑着说,她的裤脚沾满了泥点,鞋子上还带着新鲜的泥土。
她告诉我们,为了保证水稻的品质,他每天要在田里巡查一番,记录温度、湿度,观察稻穗的饱满度,哪怕是发现一片发黄的叶子,都要立刻排查原因。
站在田埂上远眺,绿色的稻浪与蓝天白云相接,构成一幅壮阔的画卷。可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的“北大仓”,曾经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荒原。是一代代农垦人,带着“向荒原要粮仓”的信念,用锄头、犁耙和双手,开垦出万亩良田;是他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寒冬里破冰修渠,在蚊虫肆虐的盛夏里抢种抢收,把青春和汗水洒进了这片黑土地。
王大哥指着不远处的粮仓说:“再过几个月,这里就该堆满新稻了。你闻,连空气里都带着稻花香呢。”
夏风拂过稻田,送来阵阵清香。
在八五九农场,一位农场负责人告诉我:“夏管质量决定秋收成色。”他们通过严格管理标准、强化精细管控、深化科技赋能,持续打磨管理体系,引导种植户应用科学管理模式,形成“一点突破、全域提升”的辐射效应。
我明白,北大荒的盛夏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这无边无际的绿色,更在于这绿色背后,农垦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他们用双手编织着丰收的希望,让这片黑土地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传统与现代,人类与自然,汗水与智慧,交织成一幅最壮丽的夏日图景。
我知道,这片绿色的海洋里,每一株水稻都在诉说着农垦人的故事——那是关于奋斗、关于热爱、关于对土地最深沉的眷恋。
而这盛夏的北大荒,正是对他们最好的礼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