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夜市。
当驼铃声在沙山暮色中渐息,敦煌夜市的灯火已然点亮。这座沙漠环抱的绿洲,不仅以壁画石窟镌刻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印记,更将千年文化智慧与商贸往来融入吃住行游等文旅新业态,在传承与创新中酝酿着丝路“新味道”。
一
来过敦煌的人,往往会被一杯杏皮水打动。这杯以李广杏干为原料,佐以多味草本香料熬煮的西北“糖水”,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沁凉甘甜。
敦煌杏皮水制作技艺酒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军向顾客介绍产品。
今年,敦煌杏皮水制作技艺酒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军,将新店设在敦煌夜市北门入口。简洁的装修、年轻化的品牌logo、多元的产品展示,让这个老字号的产品形象愈发鲜活。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敦煌一批老字号加速求新求变。立志成为“百年老字号”的“刘红杏”杏皮水,通过更新IP、优化健康配方、推出调味茶等举措吸引众多年轻人,成为传统品牌拥抱新消费的典范。
“敦煌的地道口味需要传承。”刘军认为,“老字号既要守住传统工艺和匠心,也要紧盯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为传承注入新内涵。”
始建于1991年的敦煌夜市,由沙州市场、秦州户商业街、风情城组成,承载着不少像“刘红杏”这样的老字号。30余年间,夜市针对游客不同时期的体验需求多次升级,如今已是敦煌当之无愧的夜景地标。
今年,敦煌夜市通过外立面仿古改造、地面铺装文化植入、灯光亮化智能升级,将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飞天”“藻井”等融入建筑肌理,“一街一景一故事”的丝路风情画卷缓缓展开。
“我们按照做大旅游、做活文化、做强科技的思路,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业态、各场景中植入敦煌文化元素,让游客时刻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敦煌文旅集团办公室主任马建平说。
二
为更好留住游客,今年敦煌夜市新辟“敦煌集”特色文化街区,将原本以纵向为主的旅游动线向横向延展,实现从“人来人往”到深度体验的转型。
“敦煌集”摊主多为全国各地的手工艺人和民间创客,他们带来的漆扇、非遗糖人、手工制品,都融入敦煌文化元素进行二次创作,为敦煌文化增添了更多表达维度。
“敦煌集”特色文化街区。
“从打卡景点到亲身参与,我们希望每个游客都能在敦煌找到旅行的意义。”入驻“敦煌集”的敦煌汉塞壁画研习室负责人朱俊峰,用敦煌泥板画推广文化,满足游客对“品质游”“深度游”的多元需求。
上海游客张新瑶被集市非遗工坊的古法合香珠吸引,在主理人丁磊的店内体验制作。“我们复原敦煌遗书里的香方,制作的香珠、香牌、线香颇受游客喜爱。”丁磊说。
暮色降临,集市灯带渐次亮起,暖黄灯光从摊点缝隙中流淌而出,游客们举着相机定格光影。旧时光与新潮流碰撞,文艺范儿与“潮经济”共振。
三
两千年前,敦煌就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华。时过境迁,这座丝路小城依旧烟火旺盛、人气不减。这份刻在城市肌理中的“生命力”,既源于敦煌文化的厚重传承,更得益于表达方式的与时俱进。
如今,敦煌文化依然吸引着大量学者、游客、投资人的目光。“选择敦煌,是因为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敦煌膳局项目总监张赓说。
敦煌膳局的舞蹈表演。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范昊帆摄
在敦煌膳局,传统演艺与美食正经历现代解构。宾朋落座时,鼓乐声起,灵感源自敦煌壁画的沉浸式餐秀精彩上演,以体验新场景、餐饮新业态持续吸引消费者。
台上舞者衣袂翩跹,台下食客举杯交箸,台上台下互动频繁。“既能品尝特色美食,又能观看精彩表演,从妆造到互动都很用心,这样的体验太难得。”重庆游客郑言说。
越来越多年轻创业者来到这里,尝试用新角度观察、用新方式阐释敦煌。
党河西岸的敦煌白马塔景区,有一处清幽禅静的文化空间。今年景区新增研学、抹茶、文创三大沉浸空间。观景平台的抹茶空间,建筑形似大漠中待飞的孔明灯,在夜风中静静伫立。在此品茶观景,既可远眺田园风光,亦可近观遗址沧桑,成为游客打卡新地标。景区业态运营负责人张琦期望,让更多游客见到一个城景融合、老少咸宜、居游共享的敦煌。
“旅游与城市的相互成就已被实践印证。”张琦说,“现在游客更会按需‘点单’,当旅游目的地从热门景区转向小众体验,一个让本地居民因宜居而满足、外地游客因宜游而向往的敦煌,更值得期待。”
今年上半年,敦煌接待游客1030.82万人次,同比增长20.25%;旅游花费95.83亿元,同比增长37.84%……这组数据再次彰显了政策赋能与场景创新的驱动力量。
古城焕新,古今辉映。以千年文化为基,借政策赋能与场景创新之力,敦煌正书写着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的共生答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 通讯员 范昊帆 白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